能人返乡带动老乡富一方 记朝天区返乡创业青年谢宗明

广元日报 2019-04-26 01:01 大字

祝红

5年前,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居住条件差,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95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短短5年,自然村实现了化茧成蝶的华丽蜕变:组组通了水泥路,户户有了增收产业,人人住进了安全新居,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

走进自然村,乡亲们道出了穷村“巨变”的背后故事。

接任从“铺一条路”到“织一张网”

2013年11月,谢宗明回家乡吃酒。酒席那天,全村在家的人聚到一起,再次谈到村里“出行难”的话题。

自然村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出村只有一条又窄又险的泥巴路,一遇汛期便会被冲毁,大半年时间农资进不来、山货运不出,孩子上学要攀悬崖、蹚河沟,常有老幼急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眼睁睁看着撒手人寰……

“那年七月份的一个暴雨天,八组有一位孕妇难产,却因为道路不通,延误了救治时间,导致母子双双殒命,这事给我触动很大,也是我回乡的原因之一。”至今忆起这件事,谢宗明依旧心酸不已。

彼时,37岁的谢宗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他较为相熟的老乡开玩笑说:“宗明啊,你要是能帮我们把路修通,我一定给你建个功德碑!”

这个“玩笑”,谢宗明不敢敷衍。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路不通,乡亲们就只能困守穷山受苦。2013年底,跟妻子商量后,谢宗明毅然放弃1000多万元的工程合同,回到了村里,全心投入修路——钱不够,他先垫;人不够,他搭手。不久后,他被全票推选为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

从此,自然村多了一个奔忙的身影。5年多时间,新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个、安置居民48户197人,新建蓄水池20余口,硬化通村通组路33公里,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速,一张美丽乡村“幸福网”正徐徐铺开。

“宗明用他的‘辛苦指数’换来乡亲的‘幸福指数’!”76岁的老支书陈玉阶逢人就夸。上任以来,谢宗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与帮扶单位通力合作,团结村“两委”班子领着乡亲们一起干,常常几过家门而不入。2017年二孩出生时,他只陪了妻儿2天,为了修路他先后垫资1000多万元、负债500余万元,自己也从身家千万的企业家变成了“穷支书”。

实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

君自故乡来,最知故乡事。

谢宗明是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身板敦实,肤色黝黑,寸板头,戴眼镜,黑色运动鞋上沾满泥痕,远远看去,和村里其他人并无二致。

然而,看似普通的他,高中毕业一直在外打拼,进药厂、搞建筑、开公司……一直是村里人眼中的“大能人”。

“家乡再穷,也是家乡。”在谢宗明心目中,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乡情,也是责任。他原先经营的公司主动吸纳家乡的村民务工,带动年人均增收5万元。回到家乡后,他积极调整思路,立足本村实际,谋划了“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的发展思路。

2017年,自然村成立了四川琨珈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群力劳务有限公司和广元滴水源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本村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核桃、金银花、小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帮扶单位——四川省铁投集团展开扶贫劳务协作,让全村人都有活干、有钱赚。

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742元,实现人均分红42元;劳务输出268人,人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当年退出了贫困村。

春日融融,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白墙黛瓦、鲜花绕院,分外美丽。“这才是真正因地制宜、顺势而为!”3月26日,安置点内,贫困户陈云态对谢宗明竖起了大拇指。半年前,陈云态还住在背阴潮湿的深山里,整体搬迁后,宅基地复耕,在谢宗明的支持下,陈云态流转了近40亩土地,种上喜阴的中药材,年底就能见效益。

走在正在建设中的村文化阵地上,婚丧嫁娶中心、文化走廊、村史馆……一路上谢宗明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去年12月,谢宗明被选为朝天区党员创业联合会党委书记,要操心的事更多了。

新闻推荐

广元市第二期“最美阳台”评选工作启动

本报讯(记者涂媛媛)4月23日,记者从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获悉,全市第二期“最美阳台”评选报名工作正式开始,截止日期为5月2日...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