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乡村教学经历

广元日报 2019-04-14 01:20 大字

黄明兰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虎跳中学高八七级学生毕业四十年纪念活动。四十年后的团聚,师生喜笑颜开、畅所欲言。看着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庞,我不禁感慨万千。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虎跳中学的师生同中国大地上所有的人们一道,为国家、为民族努力着、奋斗着。

1976年10月,我大学毕业,回到了自己知青时代曾经下乡插队的地方——广元县虎跳镇,到虎跳中学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那时,学生们上学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记得开学时,念高中的同学按照《入学通知书》的要求,带着背篼、锄头和镰刀走进校园,开始了两年的高中校园生活。在那个生活物质严重缺乏的特殊年代,时有学生饿着肚子学习的情况发生。校园生活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师生还要自己踩泥巴、做砖瓦,用以维修校舍。农忙时,师生们还要一起下乡支农。那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记得数九寒天,学校用竹筒制作的简易自来水管被冻而堵塞,师生们只能在晨操后顺道前往嘉陵江边用冰凉的江水洗漱。晚上,学生们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自习。由于缺少教师,有的教师每周上课竟超过20个课时,而且还当班主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常常使教师们在煤油灯下伏案研究教材、备课至子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学校安排我教历史、地理。当时的乡村学校,历史、地理连教材都找不到,更别说教学参考书啦。于是,我只好回县城找来一些相关的青年读物、交通图册等作参考。通常情况下,我在煤油灯下先自学,然后再按国家发布的《考试范围》为同学们编写教材、刻制成蜡纸,油印分发给同学们,常常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虽然物资匮乏、信息闭塞,但精神世界却很富足,大家生活得真实而有激情。在校园里,常常可看到师生交流的各种情景。甚至在吃饭时,也可见老师蹲在地上,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头在地上为学生解题。学校虽然没有音乐老师,但在课余时间,时常可以听到教室里传出悠扬的笛声、二胡声,而乐器大多出自学生自己或家长之手。有时,还会听到教室里传来的学生们自带工具修理桌、椅的敲击声。晚饭后,还可看到球场上师生之间的蓝球友谊比赛,而啦啦队的鼓劲加油声更是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校园。

那时的艰苦滋味,只是后来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才有感觉。而这种艰苦生活,也只有亲历者,才能体味个中滋味。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有了这一代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同学们毕业后便融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显身手。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一代人身上彰显出的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可谓是无处不在,而且一直伴随着他们走到了今天。

四十年后师生再相聚,我所教过的学生早已融入各行各业,且都各有建树。交流中,同学们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师恩难忘。”这些话语,让我感慨颇多。曾经,我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受到无端伤害,就暗自发誓:此生不教书。然而,事与愿违,我却执教一生。后来,因为自己的教学工作被上级认可,先后两次变更学校。再后来,经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我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还兼任市政协委员和市、区人大代表。所以,我应该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改变了我职业的初衷,是他们成就了我的美丽人生。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这一代人,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磨砺,但也是幸运的一代人。因为,大家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者。

看着我的学生们如今事业有成,大多已是儿孙满堂,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并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新闻推荐

利州区花卉博览园今日开园

本报讯(李霞记者张立峰)4月11日,记者从广元市利州区获悉,该区赤化镇泥窝社区的“花花世界花卉博览园”将于今日开门迎客。“...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