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干肯学 脱贫秘诀 牛头村贫困户的幸福故事
本报记者王梓菡
正月初九,昭化区大朝乡牛头村村民仲大红又在村里吃酒席,今年过年他家就没开过一天火。
“今年的酒要从初一吃到初十。”仲大红说,过去听到有谁家请吃酒就犯愁,因为兜里没有钱。如今47岁的仲大红在专合社务工,老婆、儿子在外地打工,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儿子回家,还给他发了个888元的红包,又给他买了一身新衣服,他的嘴角都笑得合不拢了。“现在这日子,有奔头了。”仲大红高兴地说。
仲大红不是个例,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在牛头村还有许多贫困户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近日,记者来到牛头村。入眼,处处是张灯结彩的崭新小楼,小汽车开进了宽敞的院坝,田地里一片片绿色的高山露地蔬菜。
关键词懒汉脱单
走进二组村民郭元财的家中,五居室的“大平层”里电器一应俱全,爱人付大翠正在准备一家三口的午饭:尖椒回锅肉、凉拌折耳根,还有一盘腊肉。
“最大的变化就是顿顿有肉,包包头有存款。”作为全村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的郭元财打了45年的光棍,曾经的生活就是——和需要常年吃药的父亲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顿顿不是吃苞谷面就是下面。
那时他既不想脱贫,也不知道该如何致富。
“莫得这些帮扶干部,莫得这么好的政策,我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郭元财感叹。
没钱?村里为郭元财找来资金,批下贷款;没技术?让郭元财参加技术培训……
2015年,郭元财开始试种西红柿、黄瓜等有机蔬菜;2016年,购置一辆电三轮专门运输蔬菜;2017年,和卖菜认识的爱人在新家结了婚;2018年,夫妻两人卖完种植的十亩蔬菜,赶在年底去内蒙打工,一个月纯收入20000元。2019年,他计划再增加三亩蔬菜种植。
日子一天天变好,腰包一日日鼓起,心中也燃起了对未来的向往,“趁到年轻有力气,多挣点钱,好好过日子。”郭元财看着付大翠笑盈盈地说。
关键词旧貌焕新颜
郭元敬过去的家是三社最边远的一户,要走半小时的泥巴路才能踏上村里的水泥路。
他微薄的收入除了要负担妻子罗喜香常年的医药费,家里还有正在读大学的女儿,节衣缩食依然入不敷出,“那个时候真的苦,要照顾老婆,莫法出门打工,挣不到两个钱。”郭元敬告诉记者。
如今,51岁的郭元敬在专合社务工,当出纳,搞管理,一年收入10000多元。2.5米宽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过去空荡的生产用房里全是牲畜,女儿读完大学开始工作,医保报销了大部分的医疗费……一项项扶贫政策的落地让郭元敬一家过上了新生活。
“2017年她肺气肿在医院住了八天,我们自己只花了100多元,这都要感谢党。”郭元敬说,过去他以为帮扶干部都是做做样子,开始还不愿意搭理他们,现在他最爱到村委会去遛弯,和帮扶干部聊“大事”。
今年过年,郭元敬早早地打扫了新家,挂上了灯笼,等着出嫁的女儿一家回来过年,“高兴,心里真高兴。”哈哈大笑的郭元敬脸上挂着幸福。
关键词兄弟携手搞产业
45岁的刘正松和47岁的刘正彦不仅是两兄弟,也都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踏实苦干,勤劳致富,成为了全村人学习的典范。
“总要做点啥,不能游手好闲的等到国家给啊。”2016年,刘正松因身体不好又赚不到钱结束了常年打工的生活,闲不住的他开始发展产业。期间,种过蔬菜,养了蜜蜂,还搞过养殖。
“冬天没蜜源,全靠我们亲手喂蜜水,一弄就弄到晚上十点过。”说起养蜂的经历,刘正松最大的感触就是必须细心,自去年9月开始养蜂,他一点点了解蜜蜂习性,从“小白”进阶为“高手”,在村民眼里,他对养蜂十分痴迷。
刘正松的蜂蜜属于百花蜜,规模已有四十个蜂箱。他给记者算账:一箱蜂一年可产20斤蜜,一斤最少收入50元,光蜂蜜一项将获利40000元左右。“根本不愁销,重要的是抓紧搞产业。”据刘正松介绍,他的蜂蜜未来将通过东西部协作扶贫销往浙江。如今儿子在浙江接受电商培训,村里也在积极规划电商点,通过网上也能卖他们的土特产了。
今年刘正松计划将规模扩大到一百箱,力争成为当地的养蜂大户。“听说冬梨收益好,我还打算把这房前屋后都嫁接上,还有羊肚菌,据说也非常赚钱。”刘正松又盘算起来。
比起刘正松的“百花齐放”,刘正彦就“专一”多了,一心一意种植自家的高山露地蔬菜。西红柿、辣椒、黄瓜……靠着出色的蔬菜种植技术,刘正彦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去年雨水多,我的辣椒全烂了,只收入了七八万,好的时候有十来万。”自2014年大规模种植以来,如今刘正彦成了当地有名的蔬菜大户。
两兄弟一直都互帮互助,两家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记者离开的时候,太阳已驱散了早春的寒冷。吃过午饭的村民们聚在一起逗笑,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勾勒出一幅幸福美丽新村的画卷。
新闻推荐
罗倩那天,我再次回到这个大山褶皱深处的村子,以游客的身份。无论什么时候来,从哪儿来,以什么方式来,目之所及,都会是山。大山,...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