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4万余户群众圆安居梦 昭化区实施土坯房“拆改建补”纪实
本报记者杨黎明
昭化区是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区,2012年底,4.11万户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土坯房中,是全市土坯房占比最大的县区。“住上好房子”成为该区在扶贫攻坚路上最需要补齐的“短板”。
如何补齐“短板”?在整个脱贫攻坚中,昭化区按照“改旧房、保传统、建新房、拆旧房”四大行动,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住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其幸福感,有效避免因建房而欠债,因建房而返贫。
近年来,昭化区累计改造旧村落68个,新建聚居点181个、新建农房36747户,改造农房3808户,拆除危旧土坯房34877户,发放各类奖补资金5亿元,全区农村危房从2012年的68.7%下降至4.2%。“改”+“补”开辟扶贫新途径
“这是我们的新家,灶房后墙开了窗,明亮又卫生;厕所改成了水冲式,方便又干净;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舒适多了……”11月19日,照壁村村民张文弟高兴地介绍自己的新家。
说是新家,其实是旧房改造出来的“新家”。张文弟介绍,“作为廉勤委主任,应该带头改造,因此我成为我们村第一个改建的,一共花了4万余元,政府补贴了2万元,算下来,我仅仅花了2万多块钱,就改建完成了。”
在张文弟家改建初见成效时,乡上派出蹲点干部到每家每户咨询,发放调查问卷,很快,其他28户村民也加入到改建的队伍中。
“原本计划修楼房的,但看到改建不仅花钱少,还能保留雕花门窗、刻花柱头,感觉有价值,拆了难免可惜。”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小有积蓄的照壁村村民何万勇感叹道:“再说,改建后住宿、生活条件改善了,跟楼房住着没差。”
该村支部书记何继光说:“在农村修楼房起码要20万左右,而改建不到5万元,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因为建房返贫的现象发生,过去农村‘一代人修房,三代人还账’的例子多得很。”
如今走马照壁: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整洁有序,门前屋后花草点缀清幽别致,粉刷一新的墙体、木门窗干净舒适,彰显着传统川北农居的风采,在全市推广的“照壁模式”便由此形成了。
“建”+“补”易地搬迁挪穷窝
一栋栋风格统一的2层“小洋楼”,一个个整洁舒适的“微田园”……走进石井铺镇肖家寨村扶贫安置点,让人仿佛置身于高档别墅小区。
“原来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一到天旱连吃水都愁,早就想住新房了。”肖家寨村6组村民乔新平高兴地说:“我只花了4000多元,就住上新房了。”
据悉,该区在实施易地搬迁中,对建卡贫困户按2.5万元/人,非易地搬迁建卡贫困户按照2万元/人、非建卡贫困户按照2万元/户进行奖补。
“搬出来,没有地,种点小葱、蒜苗都困难。”云雾村贫困户李长洲曾这样担忧。
为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昭化区在各个聚居点为每户搬迁群众调整了一个微田园,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并围绕聚居点实施改土工程,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展搬迁群众收入渠道。
近年来,昭化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过程中,始终注重与乡村特色旅游相结合,抢抓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注重与推进城镇化结合,把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区域进行集中安置,保障搬迁对象后续发展,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
“拆”+“补”魅力乡村展新颜
一间间危旧土坯房倒下来,乱搭乱建的牛栏旱厕没有了,乡村道路越来越宽了,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了……如今,漫步昭化区,青山绿水间,村庄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描绘出“旧貌换新颜”的美丽画卷。
“建新必须拆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大会上强调。
“留着老房子还能当个生产用房呀!”“放点旧东西也好呀,干嘛要拆掉”……自开展拆除危旧土坯房工作以来,反对的声音就不曾停过。
如何确保拆的下去?
昭化区制定相关奖补政策,对非农业户拆旧的给予每户2万元奖补,对农业户拆除土坯房暂不新建保留宅基地的,每户奖励1万元。成立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拆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开展建新拆旧攻坚行动,锁定“2018年6月底前危旧土坯房全面拆除”目标。
拆除危旧土坯房,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关键。几张板凳,干部群众围坐一圈,从拆旧的政策到拆旧的意义,从怎么拆,到奖补政策如何,党员干部与群众心交心,将政策讲通、讲透,消除群众的疑虑,赢得群众的支持。
大朝乡牛头村三组组长郭元敬说:“老房子这些年风吹日晒,也不安全,拆了好,腾出来还可以种点蔬菜。”
近年来,昭化区坚持把危旧土坯房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相结合,按照应拆尽拆,应改尽改的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让农村环境越变越好,让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强。
新闻推荐
2018年11月25日,我局在G5京昆高速四川七盘关收费站查获晋A96651大型客车涉嫌无烟草专卖品准运证运输卷烟,并依法予以先行登...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