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爱引领“差生”健康成长
广元市昭化区大朝乡小学何永松
“差生”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一个常态存在的课题。“差生”教育的复杂性、反复性、常态性和长期性等,让很多教师为之头疼。
究其头疼的原因,大多为受功利思想的左右,不能真正“爱生如子”,吃不了“差生”教育这一漫长转化工程中无尽的苦罢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这些无尽的荣誉不仅代表社会对教育的崇高敬意,也代表了社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用灵魂塑造灵魂,用奉献锻造生命。“差生”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在其心理健康这一基础之上。
从环境学角度分析,“差生”或由于家庭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或由于个人因素(如残疾、智障)等原因,往往容易被同学或他人冷落,甚至被歧视,因而形成一种消极厌世,不求上进的不良行为习惯;或敌对报复,我行我素,乖张暴戾。这种向恶的状态对其个人的持续发展,对教育的整体发展,甚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
教师的使命,并非只是教书育人。教师应该用长远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教育问题,以促进教育的整体推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心理的健康是生命之本。如果心理残缺,即使拥有最强壮的身体,那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心理的快乐与冲动是“差生”健康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对儿童而言,他们的心理机制还很不成熟,心理调适能力也比较差。他们的行为,大多来自于情绪的喜好。如果他们心理亢奋,就能心情愉快地把事情做好;反之,如果他们的心理被压抑,就会情绪低落,行为消极。久而久之,如果这种压抑得不到释放,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疾病,这对儿童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是最可怕的。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差生”教育之本。“差生”作为教育的弱势对象,必须得到特别关照。教师应该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向善向上的本能和欲望。而“差生”之所以有上述的不良行为,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长期被亲情冷落歧视而导致心理产生一定落差,并迸发出一定反应。教师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就是真正做到爱生如子,用真挚的关爱行动让“差生”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能行;能在操场上快乐的游玩,能在课堂中勇敢答问……如果这样,他们离健康成长还远吗?
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小健,其母亲在他刚出生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在外打工挣钱。小健生活上有些邋遢,又由于学习较差,因此常被同学冷落孤立。他也因此性格孤僻,既不认真完成班级任务,也不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还十分潦草。调查了解原因之后,笔者从生活和学习方面对小健进行关照,如给一些零花钱,给他买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同他一起打扫卫生,利用空闲时间为他补习功课。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小健同学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当老师的小助手,和老师一道共同帮助小健同学。
经过短短两三周的时间,小健同学一下就变得乖巧起来了,不但会自觉认真地完成各种任务,还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同学做事。虽然他在学习上还有一些困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又一颗星星冉冉升起来了,黎明还会遥远吗?
真爱真行动,助力“差生”快乐而有效地成长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十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长。同样,学生也不可能全都是优等生。智商是多元的,能力也是多元的。“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教师最应该期望的,是每个学生心理的健康。有了心理的健康、快乐与冲动,才有奋发图强的动力与源泉。
走进“差生”,你才能了解他们愿望如此简单和纯真;走进“差生”,你才能碰触他们向善向上的心灵;走进“差生”,你才能真正和他们心心相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育人责任重于山”的道理。只有真正爱生如子,你才能既快乐他人,又快乐自己。这种苦中作乐的滋味,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才能品尝。
快乐,是儿童之本。而“差生”更需要快乐。
因此,要用真挚的关爱行动让“差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温暖。让“差生”心理快乐,才有行为的快乐;只有行为快乐了,心里自愿自主了,才有行为的成功;只有行为成功了,才能产生心里的热爱与冲动。
热爱,是一个人事业得以成功最基础最重要的素养之一。教育,最起码的育人使命就是引领学生去热爱。热爱自己,善待自己,让自己一生有所必为,有所不为。
爱生,是教育之本。爱生如子,是教育之魂。教育,是一杯清苦的凉茶,养性,养心。“差生”,犹如受伤的小指,十指连心,有时让你痛彻心扉,但,你却不能不去倾心治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差生”教育,亦非一日之功。其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其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让我们一起送出自己的真爱,温暖“差生”想飞的心房,解冻他们想飞的翅膀,让他们像同伴一样展翅翱翔,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菲菲)近日,笔者从昭化区获悉,2018中国广元·白龙湖亭子湖生态有机鱼捕捞节将在昭化区虎跳镇举行。据悉,活动当天,捕捞...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