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结对帮扶,实现全程关爱,昭化区——“四本台账”让贫困学生“上好学”
本报记者唐彪汪江婷
“亲爱的王老师,我的妈妈从楼上摔下来,到医院花了几十万元。您知道后,教导我勇敢面对现实,走好人生之路。谢谢您……”
“您身为我的班主任,像母亲一样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课堂上,您是一位严师,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无尽的知识;课后,您是一位母亲,关心着我的冬暖夏凉……”
……
10月15日,一走进昭化区卫子镇小学校园,一张名为《感想采撷》的展板抢先映入记者眼帘。
“办幸福学校,育幸福学生!”卫子镇小学校校长刘玉智说。老师视学生为子女,学生知恩感恩,可以说幸福种子已经在学校的各个地方生根发芽。
如今的昭化区,幸福着的不只是卫子镇小学的孩子们。
目前,通过建立落实物资资助、学业指导、身心健康监测和家校沟通“四本台账”,昭化区1400余名教师已与4600余名贫困户学生结对,基本实现了贫困学生“上好学”的愿望。
物资资助账——动真心,学生冷暖记心头
冬日,晨曦中透着寒意。
清早7时30分,学生们又看到了徐文钊老师熟悉的身影,还有亲和力十足的笑容。这是他的习惯——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到学生寝室来看一看。
“天气冷了,班里的不少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这会儿,就是去看看给同学们发的棉鞋穿好没……”徐文钊说,“这些学生和我的孙子差不多大,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孙子,要是冷到了,我心里也很难受。”
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来,徐文钊与孩子们朝夕相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强烈感受到一种家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让他记满了一大本的《物资资助账》。大到一笔资金,小到一支铅笔,由谁捐赠,联系方式是什么,发放给了哪个学生,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我们建立《物资资助账》的初衷仅是为了方便捐赠物资的统计,但后来《物资资助账》逐渐成为承载社会各界爱心和同学需求的一笔财富,于是我们便一直坚持了下来。”昭化区明觉镇小学校张志高说,“从繁杂琐碎的记录中,体现着老师们的真心,也让他们掂量出对学生知寒问暖的重要性。”
穿上徐文钊老师送来的棉鞋,建档立卡户学生姚琴不再惧怕冬日的严寒。“老师,让我看看《物资资助账》上送我棉鞋的好心人的联系方式,我要给他写一封感谢信……”
学业指导账——见真情,因材施教助学习
“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才一人,脱贫一户,这是我区脱贫攻坚的理念之一。我区4600余名贫困户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尽相同,每名同学都有自己的擅长和薄弱学科。教师结对贫困学生,其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这些贫困户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尽量减少偏科现象发生。”昭化区教育局局长李永玺说。基于这样的理念,该区对4600余名贫困户学生建立了《学业指导账》。
“爸妈都在外打工,我只能跟婆婆爷爷生活在一起。婆婆爷爷已经60多岁了,他们没法给我辅导作业。”家住昭化区丁家乡的建档立卡户学生刘梓枢说。由于他不太喜欢上数学课,上课老是“坐飞机”,结对帮扶他的薛春敏老师通过《学业指导账》知道这些情况后,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数学。
“上学期,我的数学只能考86分,这次数学考了95分。多亏了老师的辅导,真的是太感谢了!”刘梓枢感激地说。
在薛春敏老师的倡导和示范下,参与他们班教学的老师分别对有“偏科”现象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其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升。
身心健康监测账——显真爱,适时教导为未来
昭化区是劳务输出大区,留守学生多,且大都为贫困家庭孩子。因此,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该区教育扶贫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周末要上班吗?”今年4月,卫子镇小学老师贯静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进行了回答,唯独小佳欣不肯回答并低下了头。”然而,就是小佳欣这样的一个小举动,让贯静多了一个“二女儿”。
课后,当贯静得知小佳欣是单亲家庭,父亲在外地打工,她独自与婆婆一起生活等情况后,便更加注意小佳欣的身心健康。
经常性地与小佳欣谈心谈话,了解她的愿望和想法;给自己女儿买文具盒的时候,也不忘给小佳欣准备一份……现在,在小佳欣看来,从贯静身上,她切身感受到了妈妈般的温暖。
今年以来,小佳欣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懂事听话,成为班上的优生之一。
教育扶贫中,为了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感受到温暖,昭化区争取并实施了“爱心小屋”建设项目,逐步在各校“留守学生之家”装备可视“亲情电话”,每周组织学生与家长或监护人电话沟通1次。在各校建立心理辅导室,优选并培训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做心理辅导员,每周跟结对学生谈话疏导不少于1次;组织教育、卫生部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体检1次,重点提供体质健康监测和治疗指导服务……
家校沟通账——解真题,凝聚关爱促成长
身披冬日暖阳,昭化区1400余名教师一直在山山水水间传递着温暖和感动。
2013年寒假至今仍坚持的“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给了老师们很大启示:“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师们‘一头热’肯定不行,必须让家长积极配合和参与其中,才能形成帮助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
于是,教育扶贫中,教师们每月坚持走访结对学生家庭1次以上,与学生所在村社干部沟通1次以上,以此形成教育、管控合力。
在昭化区卫子镇,流传着一个“送教上门”的美好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罗煜,今年16岁了,是该镇板石沟村九组人,因患病行动极为不便,2011年秋小学一年级未结束便停学在家。在卫子镇小学老师的走访中,他道出了内心尘封的愿望:“我想,我想……上学,我想……画画,我想……”
“不能行走,咋上学呢?咋画画啊?”每每听到孩子的心声,罗煜的父母都只能叹息。
听到孩子的愿望,卫子镇小学的老师很受感动,很快与罗煜的父母建起了“家校沟通账”。双方约定,由卫子镇小学老师冯月、王毓君“送教上门”,每周专门给罗煜上半天的课。“送教上门”结束,回到学校的老师们会定时给罗煜家长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家自学情况,共同探讨下一次送教工作。看到这些,罗煜的父母也更加支持他学习。
“当看到和我差不多的孩子都在学校读书,一直盼望着有老师能教我读书识字”的愿望变为现实,罗煜认真听着每一堂课,将深深的感动转变成了琅琅读书声……
新闻推荐
杨秀杰记者徐丽芬10月19日-20日,来自全国的医疗界大咖云集广元市朝天区。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高峰论坛暨“互联网+专科建...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