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智更增收,科技扶贫“显身手”——昭化区科技扶贫工作综述
奉平朱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富,怎么富?怎么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在区位优势相对羸弱的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山区,这样的问题老生常谈,昭化区委、区政府通过实践给出了答案——加大科技智力投入,以科技扶贫推动特色优质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搭建扶贫平台,科技扶贫实现全域覆盖
2017年6月2日,“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昭化运管中心”正式成立运行,这象征着该区科技扶贫工作不仅坐上了“高铁”,还实现了全覆盖。
为尽快建立服务网络,主管部门对全区科技人才进行了全方位摸排,在农业部门、企业共选聘260名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区级专家库,负责对需求信息的解答。组建了以村组干部、养殖大户、第一书记为主的410人的信息员队伍,负责报送贫困户在发展方面的科技需求,做到了科技服务无盲区。
在解决了供需双方的人员问题后,该区全面采集了全区63个贫困村的贫困户、贫困人口的信息,上传到平台,实现了贫困户技术需求的全覆盖。为助推产业的发展,将区内的10余种地方特色农产品上传到平台,通过扶贫在线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对未激活的专家和信息员进行电话指导,平台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组建20名优秀技术人员作为专家团队深入全区贫困村进行技术指导,协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全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方面的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做到了将科技送往基层一线。
强化科技项目带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金秋十月,行进在昭化区临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绵延数里的猕猴桃产业带里村民正在进行果树管护,无人机撒药、自动滴管等现代化农业设施正大显身手。
而在沙坝乡照壁村,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藤椒选育专家开展合作,藤椒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共收获鲜椒23000多斤,实现收入18万多元。种植藤椒的贫困户少则收入500多元,最多达到5000多元。
昭化区是中药材种植大区,近年来,通过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科学研究院深入开展项目合作,使昭化茯苓先后荣获四川省十大森林食品品牌、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今年单个茯苓重达63公斤,全国排名第三。
……
资料显示,该区已累计申报国家富民强县项目1个、星火计划项目1个,争取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个,建设藤椒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园、蔬菜农业产业园等科技示范产业园区5个,建立品种改良、高产示范、科技示范基地4个,发展猕猴桃、蔬菜、藤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万余亩,生猪、土鸡等标准化养殖场20余个,有效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提高农民专业水平,增强自生造血能力
“老徐的技术确实过硬,眼看全村辛苦栽种的猕猴桃就不行了,他硬是凭着真本事让这些树活过来了,全村的主导产业又活了。”近日,在昭化区射箭乡丁角村,村民们一个劲儿地夸着科技特派员——徐丕模。
2016年,徐丕模被选派为射箭乡丁角村的科技特派员,定点开展科技脱贫工作。由于长期缺乏技术指导,丁角村猕猴桃种植水平较低,效益很差,很多老百姓都失去了种植信心,在科技特派员徐丕模帮助下,实现猕猴桃产业起死回生。去年,年近70的符志兴仅猕猴桃收入就达2万余元。
该区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量身定做”科技特派员,群众种蔬菜,就加大对蔬菜特派员的培训,群众养鱼、养羊等,就寻找水产畜牧专家,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手把手教群众掌握技术要点,不断增强群众自身“造血”能力。
开展猕猴桃种植、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畜牧防疫、科学养殖、核桃高接换优、中药材种植与管理等实用技术培训……科学技术进园区、进田地,农民专业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加强,自身造血功能明显提升。
产、学、研融合互动,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该区利用与各大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联合开展良种培育、新品种试验、技术培训、项目建设等,解决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突出问题,突破技术瓶颈和短板,实现科技研发和成果运用的直接对接,满足了产业的技术需求。
依托“三区”人才专项计划,从省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市级技术推广部门引进专家10名,深入企业或农业合作社,围绕猕猴桃、核桃、蔬菜等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指导,解决贫困群众缺技术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带领贫困群众创新创业,助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
建创新平台2个,培育推广新品种15个,集成转化新技术20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个,培育认定国家星创天地3个……一个个科技平台阵地的建成,让该区科技支撑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落实好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民生工作,在全国第5个扶贫日和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之际,日前,朝天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