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才+科班生+剪刀干部”昭化“三轮驱动”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动能

广元日报 2018-10-11 01:01 大字

姜德辉本报记者唐彪

“今年猕猴桃卖完了我们又出去哇?”“要得,把大家伙一块喊上”……9月17日,在昭化区紫云乡猕猴桃交易中心,趁着卖猕猴桃的空隙,紫云村村民张春梅和罗秀华摆起了龙门阵。

“果子都卖15元一斤了,你们还要结队出去打工啊?”听到她们的聊天,正在挑选猕猴桃的广元市民李永亮有些疑惑。

“不是打工,我们吃的是猕猴桃‘技术饭\’。”张春梅笑着说,2016年以来,紫云村16名妇女组成猕猴桃技术服务队,一有空便赴上海、广西、贵州等地提供技术服务。仅此一项收入100多万,紫云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民吃上“技术饭”,在昭化区并不“新鲜”。

“田秀才”前面带老百姓富得快

1992年,紫云村率先在昭化区种植猕猴桃,但由于村民缺乏技术,产出的猕猴桃不但小,而且不好卖。

不甘心失败的紫云村三组村民李明秀多方拜师学艺,最终成为猕猴桃技术最过硬的“土专家”,并于1998年在村里将红心猕猴桃嫁接成功。

如今,在李明秀的示范带动下,紫云村村民几乎都成为了猕猴桃种植“专家”。靠着猕猴桃,全村199户人修起了楼房,120多户买了轿车。

猕猴桃产业振兴折射的是人才的振兴。目前,昭化区建立乡土人才库,将乡土人才分为生产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3大类13小类,吸纳“田秀才”2600余名,并通过农民夜校、技能比武、党员E家等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此外,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办法,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让“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科班生”有头脑增收有渠道

在梅树乡春花村,一说起第一书记刘喜益,乡亲们都会说:“他脑瓜子好使!”

2016年6月,刘喜益从西南民族大学国际贸易学研究生毕业来到昭化区工作,成为该区首位引进的经济学“科班生”。

到任后,刘喜益利用专业特长,不仅帮助该区成功争取了“四川省2017年省级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项目,还毅然选择到贫困村——春花村当第一书记。

在刘喜益的带动和努力下,全村养殖绿壳蛋鸡4万羽,日均产蛋4000余枚,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鸡蛋供不应求……

近年来,针对急需紧缺人才匮乏、引进周期长等突出问题,昭化区创新“一站式”高校引才模式,准时制定兑现激励政策,让像刘喜益这样的190余名“科班生”选择扎根昭化区。

抢抓“科班生”招引契机,昭化区还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浙江省龙泉市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人才技术保障。

“剪刀干部”练技能乡村振兴添动能

9月19至20日,昭化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比武”,该区10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党员干部同台竞技,比拼畜牧兽医、果树嫁接、稻鱼综合种养等方面的实用技能……

“脱了‘农皮\’不能忘了农技,如果不懂农业技术,乡里发展产业不就成了瞎指挥吗?我们必须要当好‘剪刀干部\’!”沙坝乡党委书记罗光伟说。

今年以来,昭化区结合“作风纪律深化年”活动,全域推动区、乡(镇)、村、组四级干部学技术,以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与技术服务力量不匹配,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产业发展能力不足、靶心不准等突出问题,让党员干部成为服务“三农”的“多面手”,并计划到2020年底,让全区所有干部都能熟练掌握一门农业技术。

据统计,昭化区已印发培训手册2710本,培训考核“剪刀干部”1355人次。“剪刀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农户累计达28500余人次。

新闻推荐

房屋招租公告

经市政府批准,公开招租两处闲置房屋,现公告如下:一、招租标的及用途:老城下河街99号综合楼(限用于办公);老城下河街与大西街交汇...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