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花石刻遇上蜀道:定格旖旎景色

四川日报 2018-06-22 07:01 大字

唐骏白花石刻作品《蜀道放牧图》。受访者供图

唐骏在给白花石打毛胚。

一把铁锤,敲敲打打;一套錾子,精雕细琢。6月11日,在广元一间名为“铁笔斋”的白花石刻工作坊内,传出“叮叮当当”的锤凿声。赤白相间的石头上,隐士牵马行于蜀道,远处关隘高耸,近处草木丛生,一幅《蜀道行吟图》跃然记者眼前。

这名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名叫唐骏,今年45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代表性传承人。16岁学艺至今,他共创作出200多件白花石刻作品,其中以“蜀道”为题材的《剑门雪霁》《蜀道春早》等作品最负盛名,频频亮相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和艺术展览。今年1月,唐骏获得首届“四川工匠”的荣誉称号。□本报记者文莎

以錾为笔让山野顽石“开了花”

白花石,是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石材,产自广元深山,质地细密柔润。清朝年间,广元石刻艺人利用白花石天然色彩和纹理进行雕刻加工,融入深雕、浅雕、镂空雕等技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白花石刻艺术。

16岁时,唐骏就拜师白花石刻第四代传承人刘玉琼。“最先学习的就是如何采石。”少年唐骏经常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寻找白花石。“但很多时候都无功而返。”慢慢地,他总结出规律,“白花石一般长在悬崖峭壁上,通常站在远处,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条白线。”

一套尺寸不一的錾子,半个拳头大小的铁锤,就是白花石刻的工具。如何驾驭錾子?唐骏花了整整10年时间。光是打毛坯,一打就是3年。接下来,学打花坯,又是3年。“先用毛笔根据石头的形状、纹路来作画,再用錾子把图案刻出来。”为了提升绘画水平,唐骏还曾前往四川师范大学进修美术课程。最后4年,唐骏学的是精雕、打磨和抛光,真正意义上让石头“开了花”。“非常考验耐性,一块面积约120平方厘米的白花石,要刻一个月;而更大的石屏等,可能要刻长达3个月。”

而在图案的设计上,就需要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唐骏举例,白色的石层、平滑的纹理会让人想到云朵,而青色的石层、凹凸的纹理会让人想到远山。

白花石刻至少需要20道工艺,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且件件都是孤品。在雕刻过程中,还要根据石料颜色、纹理变化随时调整图案,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唐骏回忆,有一次,自己在雕刻一只仙鹤时,未能及时注意到石头上的一条细小裂痕,最后裂痕延伸到仙鹤的头部,非常不美观。经过一番琢磨,他灵机一动,把“引颈远眺”改为“回眸顾盼”。“没想到,这只姿态独特的仙鹤,被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青睐,当场花费1万6千元购买收藏。”唐骏笑言。不过,并不是所有瑕疵都可以遮掩。

以石为纸定格“蜀道”四季变换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唐骏最初以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为题。2008年,广元白花石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此,唐骏经常受邀参加,参观北京、杭州、福州等地的石刻艺术展览。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将地方标志性景物用石刻的方式呈现,不但打开创作思路,还能有效地传播地方文化。

“李白一首《蜀道难》流传千古,巍峨的剑门关是蜀道上的精华,也是广元一张名片。”于是,唐骏开始以“蜀道”为题材,进行白花石刻创作。

在《剑门雪霁》的创作中,唐骏以剑门关“初冬”为眼,利用白花石的白色俏层,表现蜀道大雪过后,天空放晴的景色。同时,以人物刻画,树木精雕,远处房舍被大雪覆盖,描绘出蜀道特有的冬季风光。而《蜀道春早》则是刻画二月天里,蜀道上树枝、小草抽出嫩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目前,唐骏正在创作的石刻作品,也与蜀道有关。“这次的主题叫‘蜀道访友\’,我刚刚把草图画出来。”唐骏边说边拿出草图。记者从草图上看到,一位身穿古代长袍、手杵拐杖的老者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

唐骏表示,这些创作灵感,全都来自自己行走蜀道。“我每个月都去走一遍剑门、昭化、朝天等广元境内的古蜀道,领略四季风光、植被的变化,并用相机记录下来。长此以往,一路上许多人家我也早已熟识,这次‘蜀道访友\’是突出每次走蜀道的心境,像是拜访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

新闻推荐

利州区疾控中心:推行“三重一大”决策全程纪实

本报讯(记者欧阳亚丽)近年来,利州区疾控中心把党风廉政和作风纪律建设作为全局性工作来抓,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