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电商扶贫点燃农村致富新引擎

广元日报 2018-02-06 01:36 大字

陈芳罗顺明本报记者郭桂花

1月30日,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驻村第一书记邓波自豪地向记者展示村上的电商服务网:输入“龙潭乡黄金梨”,销售页面立刻弹出单款产品价格、订单量、顾客浏览次数等信息。“你看,村里跑山猪、干豇豆啥的都能在网上卖!”

如今在利州区,通过“建网点,育主体,树品牌”的电商扶贫“三部曲”,像柏佛村一样通过电商带动农产品销售的村子越来越多。2017年,该区电商销售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元。

建网点,打通电商服务第一关

30日下午,记者走进利州区电商乡镇综合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一楼是各涉农乡镇的农产品专卖店,里面摆满土鸡蛋、木耳、香菇等各类农产品。再上楼,是策划营销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在电脑上收单,发货,统计。

“我们2017年9月开始正式运营,目前线下销售农产品20多万元,线上销售12万元左右。”该服务中心“兴广元”电商平台运营总监李忠林介绍,网上农产品交易多的是城区交通便利的乡镇,偏远乡镇的货虽好,但由于网点还没建好,物流成本高,利润薄,交易相对偏少。

农村电商网点、人才缺乏以及物流成本高是商贸企业进村的一大“拦路虎”。如何让偏远山村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走出“深闺”带动富民?利州区自***以来,着力完善配送网络,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例如:建成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电商创新一条街和9个乡镇、50个村服务站(点),实现服务站(点)贫困村全覆盖;整合区内多家物流快递企业成立专业公司,租赁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创新建立从村到城市小区和社区便利店双向畅通运行的物流体系。同时,大力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千人培训计划”,农村电子商务累计培训2000人次,让村村都有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育主体,打造电商扶贫生力军

“胡晓全的生态农庄一天至少要接待四五十人,需要他那儿牛肉的客人可以在网上预订,我们负责包装发货。”李忠林说,他们电商平台已在利州区涉农乡镇布点十多个,货源大都来自像龙潭乡金鼓村养牛大户胡晓全一样的种养大户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为打造电商扶贫生力军,利州区现已发展七绝商城等知名本土电商企业及平台15家,开设农产品网店300多家,其中4%的农产品实现上网,主销香菇、木耳、蜂蜜、中药材等,销售同比增长15%。同时,该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面向市场、立足流通、扶助生产”的原则,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合力度,引导农民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的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为电商中心平台提供充足的农特产品货源。

今年以来,该区共领办、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0余家,入社社员11000万余户,有1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了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大大提高了全区农民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此外,该区还开展“智慧利州、互联三农、美丽乡村网上行”等活动,促使电商企业与区内20个贫困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树品牌,打响农产品“利州造”

“要过年了,乡下的土特产很受欢迎,比如龙潭乡的跑山猪肥瘦统卖是30元一斤,一天能卖600斤左右。”李忠林介绍,除了生态猪肉等利州特产,干货网销几乎与实体店销量对等,有时供不应求。

“就是,这两天我们站湾村的土鸡蛋能卖一元九一个,还得提前预定。金耳散卖200元一斤。卖得俏主要是因为无污染,买家信得过。”入驻该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金洞乡站湾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生富高兴地说,今年合作社仅土特产网销达10多万元,村里贫困户家的鸡蛋、金耳根本不愁销。

如何在大浪淘沙般的网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利州区针对当前食品安全、有机的消费需求,大打绿色生态牌,启动“扫码溯源”农特产品消费模式,为其配备“超级码身份证”,一扫便可获取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相关信息,以此获得消费群体的长期信赖。同时,该区引导农产品生产源头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打造红栗、杜仲山鸡等“利州造”特色品牌,做实网络品牌营销策划,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有了安全绿色的“护身符”,利州农产品赢得网销大市场。统计显示,该区2017年农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北京等地,销售额达6500万元,带动区内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元。

新闻推荐

12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参观家风馆

本报讯(何涛记者刘俊)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廉洁思想防线,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的规矩意识,2月2日,利州区纪委监委组织12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到“川北家风馆”参观学习。讲解员通过生动详实的图片、图...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