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窝 走进幸福新生活——朝天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欧阳亚丽实习生白洁
“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滩大不养鱼,有病不能医,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一首朝天民谣,十分准确地道出了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村民们曾经生活的艰辛与悲凉。
如今,走出大山沟,搬出穷窝窝,拔除贫困根,焕上新面貌……自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以来,朝天区积极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紧抓“四个好”战略方针,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规划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努力使贫困群众真正走进幸福新生活。
“阳光”照进自然村
朝天区是川陕甘交界的边陲地区,地势山高险峻。“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朝天区一边绘下易地扶贫搬迁的美好蓝图,一边进行如火如荼的脱贫奔康产业实践,统筹推进“三园”联动发展,探索出了“搬迁+”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了五大特色农业唱主角,其他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朝天区积极推进“搬”“稳”“富”三管齐下,演绎出了一幕幕贫困群众奋力脱贫、致富奔康的幸福事。
“住了十几年,终于要搬下来了!”1月11日,自然村3组村民杨永华高兴地说道。因病被评为贫困户的杨永华,家中有4口人,大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小女儿还在上学前班。“从山上的家到镇上要走2个小时左右”,为解决小女儿上学难,杨永华妻子在镇上租房,一年租房的费用至少需要2000元。
在这个贫困户几乎达到全村村民一半的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面积达到61.70亩,总安置贫困户户数共57户,是全市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自然村在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运用好搬迁政策,积极开展阳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该村成立了由7户贫困户组成的业务委员会,通过村民自我监督、民主管理的方式,对安置房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房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的基础上,业务委员会的成员们主要就水泥标号、钢筋使用量等问题进行二次把关。
自然村不仅在安置房的建设过程中做到了“阳光”,在安置房的分配问题上同样也做到了“阳光”。据村支部书记谢宗明介绍,整个分配过程分为两次抽签,第一次抽取贫困户本人的编号,第二次再抽取安置房位置的编号,两个数字组合成一组编号就是房屋的编号。
对于安置点房屋建设的招标,自然村没有在网上进行招标,而是通过抽签的方式,经由朝天电视台和朝天纪委的共同监督,在45家建筑公司里抓阄选取了一个中标者。
幸福“走”进罗圈岩村
与自然村相比,蒲家乡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更加令人神往了。在这里,不仅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综合信息平台,其周边还形成了日渐成熟的产业链,贫困户们可以就在自家门口前进行生产发展,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这个有着35栋二层楼小洋房的罗圈岩村,自去年9月村民入住之后,生活彻底变了样貌。一进村口的村民休闲健身区、整齐俨然的小洋房、一排排冒着热气的烟囱,以及从房屋内传来的阵阵歌声,一切都是如此惬意……幸福“走”进了罗圈岩村。
罗圈岩村一组的贫困户杨玉华的家里,各式家具已基本齐全。临近年关,杨玉华的家中不仅刚刚杀了一头近400斤的年猪,还新添置了一台烤火炉。对于之前住在山沟里的她来说,一家8口人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仅重视“搬得出”,还更加重视“稳得住”和“能致富”。为此,罗圈岩村还专门打造了一个季源养殖场,村民们可通过家对面铺满鹅卵石的“环城小道”直达养殖场。罗圈岩村还建设了一个生态产业园,主要种植着果蔬以及100多亩车厘子。一系列致富措施,真正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精准脱贫工作的目标,也是使朝天区贫困群众实现真正脱贫的必经之路。搬出穷窝窝,走进幸福新生活,成为朝天区贫困群众的新生活写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秀英)为进一步强化高危妊娠管理,全面提升产儿科医疗质量,有效保障母婴健康安全,5日起,利州区卫计局组织妇幼健康行政管理、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新生儿科、妇幼公共卫生管理相关专家对全...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