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来了一位实干家——记利州区荣山镇高旗村驻村工作队长范光坤
本报记者刘俊
“范书记的伤势严不严重啊?我们想去看看他。”11月9日,利州区荣山镇高旗村二组贫困户刘英秀急切地向村主任龙虎询问驻村帮扶工作队长范光坤的伤情。
现任利州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范光坤自2015年8月帮扶高旗村以来,就常常城里村上两头跑。自此,村里的一切悄然改变。
2017年11月7日,为扶贫的事情加班到凌晨的范光坤在回城的路上遭遇车祸,造成右腿胫骨骨折、胸腔肋骨骨折、小肠挫伤,经医院急救,所幸生命无碍。
为了谁?为了高旗乡亲
高旗村,荣山镇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全村191户786人,其中贫困户55户219人,“路弯坡陡,泥泞难行;山高沟深,有水难存”是昔日高旗村的真实写照。
初冬时节,站在高旗村山顶,大风呼啸,远山如浪,眼下的高旗村房屋错落有致,道路蜿蜒曲折,昔日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受组织委派,作为“第一书记”的范光坤来到高旗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当时,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村委会门前的院坝更是一片杂草丛生。看到这一切,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他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让这里改变。
他非常清楚,“第一书记”的含义不仅仅只是“一把手”,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要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党和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让“第一”名副其实。
“路况太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目前,最希望的是能把全村人的吃水问题解决好。”“在村里居中的位置建一个村卫生室,大家看病要方便些。”“下周,联系移动公司到村里接通网络通讯”……翻开范光坤的帮扶工作日记本,满满记录着驻村帮扶以来大大小小的事情。
在上任的一个多月时间,他通过召开入户走访、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座谈,掌握了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和群众最急切的需求。
图什么?让全村群众过上好日子
“他来了,我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变。”四组村民赵聪仁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一切改变,都离不开范光坤的实干。
吃水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旗村群众,全村人吃水都是在山下取水点背水吃,由于到取水点不通车,光是步行,一个来回差不多要两小时。
去年4月,在范光坤的努力下,高旗村争取到180余万元的饮水工程项目,开始修建太阳能光伏提灌站。
“硬化路、建蓄水池,建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修文化院坝。”赵聪仁说,村里的这些基础设施该有的现在都有了,“最重要的是建了提灌站,月底就能全面完工投入使用了,这才是我们最大的福音。”提灌站的建成不仅能满足全村群众的饮水需求,更能解决庄稼灌溉的需要。
除此之外,高旗村25户易地搬迁群众的住房安全,也时刻牵动着范光坤的心。
三组村民杨超是易地搬迁户之一,他因外出务工受伤,常年瘫痪在床,女儿在外务工,平日里就老两口在家,“我虽不是范书记的帮扶户,但他时刻都是记挂着我的。”他告诉记者,他家修房子的时候,范光坤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现场督促,确保施工安全,操心着所有的事情。“他在我们这里是吃了苦头的,天晴下雨都在入户,一天三顿都吃方便面,每次留他在我家吃饭,他总是说得赶到下一家看看。”
范光坤的同事告诉记者,他曾一个月走破了3双鞋,每个月在村上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要求的20天驻村帮扶时间,笔记本满满记载了5本,差不多近40万字,去年1月买的汽车到现在已经跑了24000多公里。
目前,全村硬化公路9.3公里,建蓄水池5口,建太阳能光伏提灌站一个,易地搬迁25户。
怎么做?自食其力,除穷根
扶贫先扶志,范光坤认为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还需靠自身努力,要让贫困群众改变“等、靠、要”的思想,用自己的双手来摆脱贫困。
“范书记一直跟我们说,脱贫不能有依赖思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二组贫困户侯仕华说,“以前,家里就靠种点庄稼维持基本生活,种了3亩多魔芋,卖了也能有近5000元的收入。”
在村里,范光坤不仅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还帮助非贫困户实现增收。
“我从去年开始种蔬菜,有1亩多地,西红柿、萝卜、莴笋都在种,每一季差不多有1000多元的收入。”赵聪仁告诉记者,“今年还养了8头猪,卖了4头,收入1600多元钱。”
如今的高旗村,不仅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一、二组已规划了100亩地种植八月瓜和蔬菜。一提到范光坤,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村里来了个‘实干家\’,脱贫致富多亏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媛)14日,张家沟流域河长制工作推进会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安富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张家沟流域治理。会议审议了《广元市张家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送审稿...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