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同心朝天区脱贫攻坚闯新路
本报记者张敏
站在2017年岁末,回望朝天区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温度的数据,值得点赞。
“十二五”期间,该区累计脱贫解困贫困人口近3万人。2016年27个贫困村14035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解困,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3.6%下降到6.03%。2017年,计划退出的23个贫困村已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和第三方评估。
简短的数据背后,是朝天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域,切实打好“1+4+11+N”组合拳,“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是21万朝天人民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稳步易地搬迁,发展特色产业,挺起脊梁走出的一条偏远山区特色脱贫奔康路。
夯实基础易地搬迁挪“穷窝”
贫困村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分别达100%、90%;安全人饮达标率100%;通信网络、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村村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
朝天区围绕“缺啥补啥”制定“需求清单”,全力保障基础设施完善、富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需求。推行“菜单式选择、差异化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朝天模式”,按需分层推出11个选择菜单,保障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2017年,1048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进新居。
“以前住在大山上,几间破房子,不通路还缺水,两个外孙大年三十也只吃顿饭就走,住都不愿住。”蒲家乡罗圈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张文贵说起自己的新生活,眉角眼梢皆是笑意,现在水、电、路都方便,环境整洁又美观,卫生室、图书室、小超市应有尽有,暑假时,两个外孙主动回来住了一个多月,开学还不想走。
张文贵还介绍,政府引进了几家公司搞旅游开发,安置点周边还建起了绿色产业园,像他这样的老汉,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上100元,“比以前强了好多倍哟!”
稳定增收特色产业拔“穷根”
从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16年突破7000元、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李家乡老林村靠种植高山露地蔬菜实现了精彩蜕变。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其林自豪地说:“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地发展产业,就能把日子过得既殷实又富足。”
朝天区利用资源和生态优势,做强做优核桃、蔬菜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藤椒、小水果等,形成了“5+N+村+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15000余名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12万亩,7421户贫困户均培育了稳定增收项目。
花石乡金花村建卡贫困户张登卫对今年脱贫充满了信心,他介绍,今年发展6000段椴木香菇,养了24头育肥猪、300多只土鸡,纯收入超过3万元。
一业兴则百业旺。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朝天区还积极探索了“旅游+扶贫”、“互联网+”等扶贫新模式,全区64个贫困村均建立了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支持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该区贫困户家庭收入中特色产业占比达40%以上。
扶志扶智文明花开芳满庭
中子镇贫困村印坪村第一书记李江桥介绍,村规民约入户入心,最美家庭、最美印坪人评选活动年年开展,“有事循理谈心室”功能凸显……
破除贫困户“等、靠、要”,朝天区扎实推进“四好村”创建和脱贫奔康“六化”行动,持续开展***政策“大宣讲”,按需配菜办好农民夜校,强化感恩教育,大力开展“示范脱贫户”、“最美朝天人”等评选活动,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今年6月,宣河乡探索实施“村民积分制管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模式,“弘扬真善美,倡导正能量”深植贫困村竹坝村165户群众心中,发展产业、整治环境、学习培训……大家都你追我赶。年逾七旬的赵进年感叹,积分制不仅让村貌焕然一新,还“养”了文明习惯、“树”了良好乡风。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其中,职业教育是掌握一技之长的关键。该区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对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数据显示,该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率达90%,全区70%以上的贫困户均有1人以上在外务工,“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已逐步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彪)12月13日下午,记者从清江河管护方案及年度工作清单审查工作会上获悉,到今年底,清江河将建成市、县、乡三级河(段)长体系,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湖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