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夯实科技支撑趟出创新发展路

广元日报 2017-12-15 01:47 大字

(紧接A1版)

绿色蔬菜——该区充分依托曾家山独特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按照“产村一体、一乡一品”模式,建成蔬菜新品种示范园4个、新品种试验基地5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形成100里绿色蔬菜产业示范长廊。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坚持走科技振兴路子,辣椒、甘蓝、马铃薯等7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探索并成功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利用网络优势,让高山露地绿色蔬菜远销重庆、广州、上海、武汉等50多个大中城市。目前,基地乡镇蔬菜收入10万元以上的群众超过200户,收入5万元以上的群众超过1000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群众超过10000户。

科技服务——“浓绿万枝红一点”

“科技兴农,不解决成果的有效供给,将成为无源之水”。为了让科技之“泉”源源不断注入,近年来该区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20人次,全面落实到64个贫困村和50个科技扶贫示范户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

2015年,朝天区宣河乡清泉村付丕军返乡创业,成立广元市首个村级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平台“清泉村创客驿站”。先后被聘为区级、市级科技特派员,建立“市级科技特派员扶贫示范基地”,并利用“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百姓种植天麻。仅2016年,便帮助周边群众和社员代销商品麻3万余斤,带动帮扶贫困户6户、非贫困户24户,平均每户增收7500余元,大大增强了群众和社员对产业发展的信心,真正实现带动贫困户发展,脱贫奔康。

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为科技人员构建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更实现了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双赢”局面,推动了科技与农业、工业的有效结合。

科技扶贫——“筚路蓝缕启山林”

近年来,朝天区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成效显著。

成效一: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围绕服务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建成以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全面覆盖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分中心5个。构建科技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通过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纽带广泛收集贫困村贫困户和挂联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时通过信息平台、QQ群发布科技成果或解决方案回应需求。构建科技专家帮扶服务平台,聘请川农大、省农科院教授担任首席技术顾问,开展技术提升专题培训30余人次,培养产业“领头羊”10余人,一对一帮扶困难群众50余户,争取和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扶贫项目10余个。

成效二:发挥科技扶贫示范作用。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对象,打造一批科技示范点引领带动。目前,培育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2个、市级4个、区级4个,省级科技脱贫示范户10户、市级科技脱贫示范户20户、县级科技脱贫示范户20户,充分发挥科技脱贫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区5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成效三:规范科技扶贫在线线上平台建设。建成朝天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县级),推动科技扶贫在线线上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扶贫工作有力开展。今年以来,开展对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活动20场次,培训核桃、蔬菜等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骨干、脱贫致富带头人、贫困农民工5万余人次。建立农村产业服务中心,选择5个科技扶贫示范村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开通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拥有地方专家121人、信息员153人,为贫困户解决生产技术疑难问题900余条。

成效四:推动科技项目申报。积极推动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累计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2项,入库18项,实施13项。申报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到位资金104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搭建区校合作平台,为推动科技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浩荡东风催征人,疾舸扬帆正起航。当前,朝天科技工作者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新闻推荐

“永无止境追逐乡村美丽教育”——记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 母剑勇记者何开红汪江婷

“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三年来,校长张平原围绕着这三个问题,不仅把边远落后的范家小学,建成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学校;还联合周边15所乡村学校创立“广元市利州区微型...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