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秸秆“摇身一变”食用菌生产找到好“婆家”
秸秆收储工作队收购的秸秆
本报记者赵雪洋文/图
原先提到秸秆,不少市民第一反应就是“田间垃圾”。
如今,经过多年引进示范、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造纸、牲畜饲料、直接燃料、食用菌基料等多种用途让秸秆“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增收的“钱串串”。
生产食用菌主力是秸秆
21日,记者走进位于昭化区晋贤乡熨斗村的广元粒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不由自主被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吸引。
粉碎打料、拌料、装袋、灭菌、运袋、接种……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面积300亩的食用菌培育基地里,一台大型粉碎机轰隆隆运转不停,一捆捆六七百斤重的秸秆排列得整整齐齐,场面很是壮观。
这里正在生产食用菌,而“主力军”就是秸秆。
“没想到过去我们想尽办法要烧掉的秸秆,如今却变废为宝,作为基料生产出优质的菌类,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说起利用秸秆的好处,熨斗村村民王晓华称赞。
王晓华今年45岁,在广元粒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从2012年工作至今。今年10月,公司第一次提出利用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料,她感到非常开心。
“过去秸秆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现在好了,多余的秸秆有人收购,不但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增加了收入,我自己每天装袋还能挣80元左右。”王晓华说。
秸秆换菌袋带动农民再增收
“细密的纤维结构,充足的营养物质,秸秆再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天然的肥力。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消耗秸秆800多吨,预计年底能消耗3000吨。”公司负责人吕坤告诉记者。
今年10月,该公司专门成立了秸秆收储工作队,到附近4个乡镇的村民家中收购秸秆,收购价格为每吨360元,村民也可用一吨秸秆换100袋菌袋。
回收后,通过粉碎秸秆进行发酵用于食用菌种植基料,不仅可以大量利用秸秆,减少焚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使用秸秆种植食用菌,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收益。
“目前公司有20多个贫困户,每人每天平均收入100元,加上他们用秸秆换的菌袋收入,平均每袋菌袋纯利润为2.5元,算下来增收不少。”吕坤说。
秸秆用途广利用率逐年提高
秸秆培育食用菌只是广元市秸秆利用的一个缩影。
目前广元市秸秆利用方式已从主要用于生活燃烧能源和牲畜饲料,扩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能源等领域,基本形成了“五化”综合利用格局。
据了解,广元市耕地面积250万亩左右,常年作物播种面积600余万亩,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可收集秸秆产量180万吨左右,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随着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较为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201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为22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40%。经过近几年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2015年全市秸秆理论总量为215万吨,利用率达84.2%,高于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水平4.1个百分点。
“目前秸秆有多种用途,秸秆肥料化以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为主、秸秆生产肥料技术为辅;秸秆饲料化主要有秸秆固体饲料技术、秸秆青贮技术、秸秆氨化技术等;秸秆能源化主要有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秸秆发电等技术;秸秆基料化主要为食用菌秸秆袋料技术。”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力争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157.9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5%。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霞)近日,利州区检察院应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邀请,为该校450余名师生上了一堂题为《远离毒品、阳光生活》的禁毒法治教育讲座,深受好评。开讲前,检察官魏林林以“为什么要把青年作为...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