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上访村”变身学法守法示范村广元利州区法院探索创建“4321”法治扶贫大塘模式

四川经济日报 2017-11-22 02:04 大字

秋末冬初的早晨,雨后,山间雾气笼罩着面积只有5.4平方公里的村庄——工农镇大塘村。这个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北部只有147户村民的村庄,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了“隐藏的村落”之称。

一大早,在大塘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就能听到村社喇叭广播着对社会法律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而每当广播响起时,利州区法院派驻大塘村的第一书记张建,就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眺望远方,思考着区法院院长向军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四点法治扶贫的意义。

向军说,法治扶贫,一是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二是要提高群众法治素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强帮扶村党支部战斗堡垒,提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民主、规范运作水平;三是必须对脱贫攻坚提供法律保障,对扶贫领域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对扶贫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实施打击惩罚,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四是要强化脱贫攻坚的法治保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持久,为实现全面小康跨越目标找到一切法律服务保障。法治扶贫为经济扶贫提供了先行条件,和经济扶贫同等重要。

因法治扶贫的持续深入推进,2014年被评定为市级贫困村的大塘村,在张建到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村里的贫困户由45户下降至2户,贫困发生率由32.9%下降至1.47%,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2415元上升至3620元。

现在的大塘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随处可见,但在两年前,这些村民们想都不敢想。

从“信访”到“信法”

扶贫走上法治轨道

“这是我们家的电,凭啥要给你们接,你们是村委会就该给你们接了?想都不要想。”这种言语上的冲突在两年前的大塘村实属常态,村民与村民之间为林权、土地等打架斗殴事件频发,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一有矛盾纠纷就上访,信访不信法的风气弥漫,这让大塘村成了利州区有名的“上访村”。

“大塘村村小人少,村民法治观念薄弱且不信任村委会,之前我一听见大塘村这三个字就感到头疼。”张建说,村委会7年没接上电,村里环境又脏又乱,村民不信官也不团结,这样的情况如何谈脱贫致富?

张建认为,树立规矩,转变思想,是大塘村脱贫的第一道难题。

2015年国家实施***以来,按照广元利州区委工作部署,利州法院承担了贫困村工农镇大塘村的帮扶工作,并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落实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由院长向军定点联系帮扶工作,并选派了张建任村第一书记,与区发改局共同组建成3人工作队,与13名帮扶干部一起驻村,结对帮扶贫困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得到村民的信任并带他们脱贫致富,必须要‘软件\’‘硬件\’双管齐下。”张建说,在“软件”方面,法院对大塘村党员干部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出一支走村入户的法治宣传队伍,建立了法治微信平台,使老百姓的诉求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得到处理;在老百姓中间培养几名法律明白人,使大家的涉法纠纷能及时得到化解;在村上成立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室,由专业的法律援助工作者进行调解。

而在“硬件”方面,法院以法治扶贫为抓手,以“扶智”“扶能”为核心,从市区相关部门争取资金190余万元,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增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村卫生室,改造危旧房,改造水电设施,让通信网络覆盖全村,拓宽入村道路2.7公里,硬化入户路3公里,美化庭院147户。

向军表示,在对大塘村的扶贫中,利州区法院按照省、市、区党委关于依法治理的战略部署,以“两不愁、三保障”“四好”为扶贫标准,坚持用法治思维完善***工作流程,用法治理念重塑农村社会环境,用法治方式构建兜底保障网络,促进扶贫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

创新“4321”法治扶贫

“大塘模式”成利州示范

“百善孝为先,法治筑平安”。一走进大塘村,就能在村口处的墙上看到一幅大大的水彩画,画上的妇人正带着女儿为年迈的老婆婆梳头捶腿,老婆婆脸上露出满满的笑容……

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来讲法治故事的宣传画,在村里显眼的农舍墙面上还有很多。“宣传图一方面可以强调‘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告诉大家,在遵守孝道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做到遵纪守法。”张建介绍道,法治扶贫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村民最容易理解的文化故事来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孝文化”宣传图是利州区法院在对大塘村进行法治扶贫时独创的“4321”模式中的一小部分,“4321”模式还包括村里石刻的村规民约、手工绘制的脱贫奔康文化墙、人手一本的《法治扶贫政策法律解读》,以及拍摄法治影视资料、建立“法治微信”工作群、培养法治明白人等多个组成部分。

“以前我们不懂法,私欲重不团结,导致我们的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两年时间,在区法院的法治帮扶下,我们开始懂法守法,并意识到要团结起来抱团发展,现在,村里建起了两个专业养殖合作社、三个家庭养殖农场等,这都是法治扶贫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大塘村一组组长任长庚一脸骄傲地说,“我对‘4321’创新4个路径、打造3个阵地、建立2项机制、实现1个法治扶贫示范目标极其信服,因为这种模式用我们能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改变了村里的生活。”

张建详细介绍说,4个路径包括编制《法治扶贫政策法律读本》,让村民“持有政策法律掌中宝”;拓展互联网宣传新模式,建立“法治大塘”微信群,运用“中国法治”APP平台,让村民“享受手指上的服务”;拍摄法治影视资料,用本院审结的案例编制《法官说法》电视节目、《燕归巢》微电影,将扶贫行动制成《扶贫音乐相册》,让村民“感受眼前的法治”;培树学法守法骨干,培养“法律明白人”“学法先进户”和“道德模范户”,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活动,让村民“融入法治氛围”。

3个阵地则是打造村法治阵地,在入村路口、进村路旁、公共广场、村民密集聚居处设立法治文化走廊;设立大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服务点;在公共广场开辟法治板报;选派法官定期进村开办法治讲座,安排村民到法院旁听案件庭审。打造村文化阵地,在公共服务中心建立图书室、广播室、文化活动室等,绘制脱贫奔康文化墙,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协助村民制订朗朗上口《大塘村村规民约》;打造村党建阵地,开展党建联建,把村支部设在驻村工作队,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2项机制,即建立脱贫攻坚领域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和建立扶贫领域违法犯罪打击机制。实现1个法治扶贫示范目标就是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强化脱贫攻坚法治保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持久。

“4321”模式的实行,让大塘村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风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无一起刑事治安事件发生,无一起诉讼案件发生,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曾经在全区“挂号”的上访村,转变成了全区学法守法的示范村。

司法服务做保障

脱贫奔康有信心

10月底的一天早晨,张建忙里忙外,因为当天大塘村将迎来一波“慕名而来”的客人。由广元市委副书记、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冯磊带队,广元市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同行,广元市纪委(监察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人大、市政协等19个市级部门及各县区代表共60余人,将到大塘村对法治扶贫工作进行参观考察。

站在村公共服务中心门口,张建的内心有些忐忑,但村民任长义、任长发、任忠成、秦登坤、王发明等人纷纷表示,他们会将村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村里的扶贫成果展示给前来参观的领导,让张建放心。

秦登坤,是村里办家庭农场的代表。两年前,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养殖鸡的老屋没有通电,在有限的条件下,他养殖了300多只鸡,利润微薄,自从村里提倡法治扶贫后,村民们互帮互助的风气也日渐浓厚,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秦登坤的老屋接上了电,大大方便了养殖。目前,他养的鸡已超过了3000只。

任忠成,党员,今年75岁,是村里的空巢老人,年龄大、劳动能力低。区法院在法治扶贫的推进过程中,以他为示范点建立了党员示范户项目,扩建任忠成家的猪圈,如今,他家养的猪达30多头,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

在大塘村,通过利州法院法治扶贫以及群众个人努力实现脱贫的例子还有很多。

与此同时,大塘村的集体经济也随之增长。大塘村有核桃树1000亩、李子树800株、石榴树2000株,村集体与本村养殖大户共同发展养殖业,投入资金5万元,入股分红,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500元;与本村志诚专合社合作发展香菇种植,集体经济投入20万元,现已创收5000元;此外,通过租赁搅拌机创收1万元,目前,集体经济总收入1.85万元,人均达28元。

在考察参观结束时,冯磊对利州区的法治扶贫部署安排,及其在工作中探索创建的“4321”法治扶贫大塘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各系统、各县区借鉴学习,进一步创新发挥,为广元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小康跨越目标作好坚强的法律服务保障。

据向军介绍,利州区法院现有正式干警102人,入额法官39人,自2015年以来年均受理各类案件7800余件,人均年审执案件200件,法院在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司法改革,审执工作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当前,区法院除了对大塘村进行法治扶贫外,还通过着力依法审判、着力执行兑付、着力基层组织民主法治建设、着力普法宣传“四着力”的方式,对利州区市民进行司法保障服务。

陈春梅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瑞灵杜静 文/图

新闻推荐

“信贷扶贫带我走上致富路”——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村民胡晓全的脱贫故事

我叫胡晓全,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村民。2013年8月26日,我在本村成立了广元市勤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畜禽养殖、果树种植、饲料销售等服务。合作社除了我作为控股股东以外,还有122个股东,均为...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