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语文课堂的发散思维

广元日报 2017-09-29 01:28 大字

利州区建平初级中学钟银树

语文课堂应是什么“文体”?笔者认为多数课时都应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形散神聚。一堂课的教法、学法、内容都要散得开,如清风不定向,柳丝随意飞。而一堂课的“神”却又要聚集成核,一切教法、学法、内容发散,都是绿叶,只为映衬课堂学习任务这一主题,让主题鲜明突出,让学生养就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

语文课堂发散思维的学科基础

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是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互证性。比如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母亲隐瞒重病细心、耐心地呵护、劝慰、鼓励孩子,这种类型的爱不只史铁生一家有吧,天下父母大多如此。于是理解这篇文章,古今中外父母类似之爱的材料是不是可以借之为证?而且这种爱,每个同学家中也不缺,只不过事例没有《秋天的怀念》极端罢了。

讲《秋天的怀念》时,适当散开,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强化知恩报恩的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文本、生活互通,培养理解文本、感悟生活的能力和增加情感的亲近、亲和力。

又如讲古文“之”字,同种含义和用法会涉及多篇文章,而多达十几种的用法和含义则会涵盖初中所有教材。通过这一发散,学生会更易把握“之”的用法、含义,并能学会归纳、总结。

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讲“元方入门不顾”等问题时,如果不发散,画地为牢,固化答案,语文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好不容易冒出的泡也是臭泡。

语文与多学科的交叉性,也是语文课堂发散思维的坚实基础。语文与历史、地理、思品等的相融共生自不待说,就是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是相邻相生。

最近,学校做了一次以《距离》为题的作文练习,就有学生以分子之间的“距离”引出哲思火花;有学生以美学法则阐述距离之美;有人从生物学角度阐述物种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大千世界,从而保持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这些距离,是不是比单纯的人心距离、人情距离之类的常规思考更具独特魅力?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赵州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讲解到十三道拱圈共同支撑桥面,一道受损,不损桥身主体,且易于维修;拱上加拱,既减轻桥身重量,减轻桥身受冲击力度,增大泄洪能力,又外形美观,让人驻足欣赏这些道理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如适当“科普”一点力学、立体几何、美学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感到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语文课堂发散思维的原则与要求

语文课堂要散得开,但也不是天马行空。风筝断线,自毁翅翼;江河漫堤,洪水泛滥;课堂无规,也只能收获“喧闹非凡”。那该怎样把控课堂呢?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让笔者明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严肃学习纪律,培养勤学、善思的学习氛围。

课堂纪律不严,难免有学生思维漫堤,乱接下句,也会有学生乘机“起哄”。如是这样,课堂倒真的散了。学习态度的端正,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不赘述。

而勤学、善思的学习氛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进行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培养学生要像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到的百丈禅师那样,一日不学习,一日不吃饭,在勤中砺志磨心。善思则要培养学生见物必思,遇事必思的好习惯,从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

阅历是课堂发散的基础,用心多读,用心多看既能有效弥补学生年少阅历不深的短板,也是课堂发散思维的关键。

多读方面,班上首先给了学生制度保证。即只要不“挖肉补疮”,影响正常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完成,学生都可以自由阅读那些健康有益的书籍,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适当做一些精要的读书笔记。

其次,学校、班级给了学生充足的“物质”保证。学校推行的“六个十工程”中包含每年阅读十部书,借此阅读东风,班上从学校阅览室借出大量图书放到班上书橱供学生阅读。还与兄弟班级协作,实现了班级间图书资源共享。班上还发动学生自带书籍到校,互相借阅。在这些举措之下,基本做到了人人有感兴趣的书可读。

阅读,是间接获取人生阅历的重要途径之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感知感悟身边的人和事。语文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叫学生写父母,他们可能会说真的没有什么可写;叫学生写感人的事,他们可能说从来没遇到过。但也有同学写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得到诸如被请吃了一碗面之类的帮助的习作时,写得生动感人。为什么一碗面能写得具体感人,而面对父母天天给他的“锦衣玉食”却视而不见?就因为对前者用了心去感悟,对后者认为理所当然而“根本”忽视了。引导学生从留心身边人和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感悟、理解见到的人和事的习惯,那么,他们渐渐地就能体会到身边人和事的情趣意味,明白这些人和事蕴藏的哲思情理。

有了阅历,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就能“触类旁通”,学习起来就会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本领与轻松。

教材的广度、深度研学,是语文课堂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与内容。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性,文体材料的多样性,语言艺术的欣赏性,写作技法的借鉴性都很强,因此,我们语文课堂的发散要注重教材文本的开发。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对知识性的东西得到举一反三的巩固,又能让学生对新的文本驾熟就轻。比如,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名篇,有许多是文人失意之时留下的心迹墨宝,如能理解到这些文人相似的际遇,有差异的心境,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特别是引导初三学生做下发散很有益处。

语文课堂发散思维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与规正。

课堂的主人永远应该是学生,但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侍者”。学生有“点菜”、“吃菜”的自主自由,但教师心中更知哪些“菜”更有味道、营养,更适合学生的成长,所以引导、规正不可少。

从古到今的每一种流行教学观念,都应该说没有忽略学生,自然,语文课的发散也不能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可能暂时比学生“高”而越俎代庖,自我发散,让学生被动坐等“知识大餐”。

当学生发散出现偏题,甚或故意哗众取宠、逗趣搞笑时,教师又不能以怕“干涉”学生自主学习为由,放任不管。必须及时纠正,让语文课堂的“神”始终“聚”在一起。

语文课堂发散的逻辑事理

课堂的发散,是为了“主题”的彰显,所以发散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内容的正向拓展,因此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把控好这种课堂,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

语文课不是每堂课都要发散,也不是一堂课从头到尾都发散。

教师在对学生发散到的的内容不知晓时,不要轻易否定或回避,也不要缺少甄别。

发散课堂是“散文”,但也不要排斥抒情的“诗歌”课堂,叙事的“小说”课堂,议理的“辩论”课堂。课堂形式的百花齐放,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散文”化的具体体现。

新闻推荐

庭前调解 男子偿还12年前借款

本报讯(白邵菊记者田志林)男子赵某于2005年向同学王某借款15万元,并出具了借条,然而,12年来他却一直没有偿还借款。9月20日,广元市利州区法院东坝法庭承办法官组织双方庭前调解,赵某表示愿意分5次偿...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