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阳戏传承“青黄不接”政府搭台非遗有望
高志农文·图
8月10日,雨后天晴。站在堂屋前,62岁的李大富拿着药王孙思邈的木制面具,一遍遍擦拭着……昭化区射箭提阳戏是国务院批准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传承最正宗、内容最丰富的傩戏品种,堪称中国傩戏的“活化石”。
传承十二代能上台仅剩16人
居住在射箭乡龙江村三组李家嘴的李大富是提阳戏第十二代嫡系传人,在当地称为“坛主”。从小,因眼疾几近失明,一直跟着爷爷——提阳戏第11代传人学戏。1987年爷爷去世后,他接任“坛主”。
他说,据老人们代代相传,提阳戏起源于唐朝的陕西。当年唐朝天子李世民梦游地府时,亲眼目睹人们在阳世作恶而在阴间接受酷刑的惨状,他便决心创立一种规劝世人向善积德的愿戏,就是提阳戏。清代乾隆46年传入射箭乡。目前在陕西早已失传,仅昭化区射箭乡及其周边的川北地区还有遗存。
1987年,李大富接任坛主后,开始重新制作演出道具。“整个演出道具基本上都在文革期间毁完了,仅剩药王孙思邈的面具,那还是我们村里的医生敬重药王才留下来的。”一直到1989年,才基本上将道具制作完成。
木制道具容易脱漆,隔段时间,李大富就要将道具拿出来看看,去去霉,补补漆……
“学戏的人太少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李大富介绍,目前能够上台“跳”的只有16个人,加上会打锣或者唱的,也只有22人。而能上台的16人中,就有14个人在外面打工,在家的年纪也都很大了。“我父亲会唱,可他都82岁了,李金生会打锣,也83岁了……”
找个传人接替自己,成为李大富的当务之急。“难啊!好不容易找个22岁的年轻人,他也想学,可学了一阵也出去打工了。”说起传承,李大富一脸的惆帐,“真怕流传几百年的提阳戏就在自己手里失传!”
遗憾未完整演出过一场
李大富与刘成元成为提阳戏“留守”老人,一有空,两人就拿出道具演练。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有完整演出过一场。”演出最长时间的还是在2002年的11月,当时5社的一家人邀请他们去演出,从下午6点开锣,一直演到第二天凌晨5点过。
“冬天,打工的都回来了,我们《天戏》、《地戏》穿插着演,最后时间不够,就只演《天戏》,32《天戏》全部演完,可惜《地戏》没演完。”说起那次的演出,李大富还意犹未尽。
射箭提阳戏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演出程序。演出分三个部分,第一是开坛,即请神,第二是娱人,即演戏,第三是送神,回归天界。
演出剧目有32“天戏”、32“地戏”。所谓32天戏,即是由32个不同造型的提线木偶扮演32位神将。“至于32地戏,我虽然都会,但是只是自己在家没事就演练一下,还没有上台完整演出过。”
据现存宣统元年手抄本《地戏全集》所录,其戏主要有《孟姜女哭长城》、《姜子牙挂帅》、《梅花》、《秦王》等,演出时常在仪式程序中插演一些喜剧或特技类节目。政府搭台提阳戏传承有望“我们1989年在广元女皇山庄演出第一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以后每年都要演出几场。2015年,赴成都参加国际非遗节展演,一举夺得最高奖‘金马\’奖。”李大富介绍说。
今年是提阳戏演出最多的一年,仅上半年,就演出了5场。“每次演出,区、乡都要出钱把在外打工的人请回来,又是车费、又是补助的,确实很重视!”
昭化区、射箭乡两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国家级非遗项目提阳戏的传承,除多方筹资,尽量增加提阳戏演出场次,还多次与传承人协商,想方设法保证提阳戏的传承。
“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昭化古城演出单位联姻。”射箭乡乡长张凯铌介绍,经昭化区、射箭乡党委政府牵线,非遗传承人李大富与昭化古城演艺公司就射箭提阳戏落户昭化古城一事正在商洽之中。
“提阳戏能够落户昭化,不但给昭化古城增加了更多更好的民俗表演节目,而且古城演出单位又具有演员众多、基础好等优势,更能将提阳戏传承下去。”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射箭提阳戏的传承,张凯铌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艳杨薇记者田志林)记者昨(30)日获悉,近年来,广元市公安局利州区分局不断补齐短板措施,实时更新“一标三实”采集信息,建立公安“大数据”,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2017年7月,该局被省公安厅授...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