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意的栖居”这样诞生

四川日报 2022-04-16 00:44 大字

从《卜居》到《堂成》

阿来讲杜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宇摄

上一讲说杜甫在公元759年冬来到成都,写下他关于成都的第一首诗,也是他在成都4年时间里写的200多首诗的开篇——《成都府》。我们把《成都府》的这种铺陈而纪实的写法跟他的另一首同样写成都的高度概括写法的诗《赠花卿》,以及李白同样也很概括地写成都的另一首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作了一个比较。可见《成都府》这些诗既有很强的文学性,也是一个城市历史面貌的真实写照,在审美表现的同时,还提供给我们认知一个城市、认知一个地域文化的生动记录,从而为我们认识当下的成都提供一些有趣有益的参照。

今天我们讲的《卜居》和《堂成》是一组诗。《卜居》是杜甫在成都写的第三首诗。成都有全中国全世界都认可的两个文化地标,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武侯祠的营造是后人基于对诸葛武侯的缅怀而建立起来的,而杜甫草堂,就算今天的草堂跟过去的草堂可能有一些差异,但它的营建的起始则完全出于杜甫自身为寻找一个栖身之所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阿来

《卜居》

构建房屋,第一就是选址

现在我们来看《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卜居是什么意思?卜是占卜,在这里是选址。杜甫来成都想要营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建一所草堂。盖房子首先就要选地,找一个建房的地方。一上来就点明,选在了“浣花溪水水西头”,锦江绕着成都,它在成都西南边,将到城前的一段,叫作浣花溪。“主人为卜林塘幽”,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不是今天才有,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出现于商朝的“井田制”,到西周时已发展得很成熟,国家把土地功能进行了划分,要开垦一块庄稼地或者营造一片山林、盖一所房子,都要获得批准。所以杜甫说,主人为我选了这个地方,有树林、水塘,一个幽静之处。

这个主人很多读者都会猜测他到底是谁?杜甫没有写出来,所以引起后世注杜诗者不同的猜测,但大多数人以为是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他与杜甫有旧,交往不深,但认识。同时裴作为一省最高的行政军事长官也有这个权力。

“已知出郭少尘事”,就是在城外,少沾染尘俗之事。杜甫后面的诗也写过,“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其实那时候成都没有十万户,据史料记载,杜甫来成都的时候,成都大概七八万户,二三十万人口。“郭”是外城墙。我们讲《成都府》的时候已经说过“曾城填华屋”,曾城,就是说城墙不止一层。两重城墙,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需要。里层叫城,外层叫郭。杜甫一个丢官去职的流浪文人,不用到城里上班,也就不需要住在城里,所以选一个清静的地方。“更有澄江销客愁”,有清澈的浣花溪江水,消去羁旅漂泊之愁。

这是一首律诗,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对仗的,“少尘事”“销客愁”是对仗的。下一联对得更工稳,“蜻蜓”对“鸂鶒”,“齐上下”对“对沉浮”。“无数蜻蜓齐上下”,那么多蜻蜓上上下下,直升机的飞行姿态就是仿生蜻蜓,杜甫描写眼前景物的能力非常强,用的词很少,但是却形象而生动。“无数”与“一双”也是数字对数字。“一双鸂鶒”,鸂鶒是鸳鸯的一种,身上带点紫红色,在水上随着波浪起起伏伏。大家知道鸳鸯是爱情鸟,它们都是成双成对的,很少行单,除非另一只死了。

“东行万里堪乘兴”,杜甫认为,草堂选址这里有一个好处,如果他想离开这个地方,附近就是水码头,马上就能上船顺江东行。到哪里去?“须向山阴上小舟”。杜甫年轻的时候,二十出头,豪气干云的时候,从河南出发,到过吴越漫游,到过浙江的绍兴。这里说,一高兴就放船走了,等船靠到岸边,把小船系在码头上,已经是在绍兴的山阴了。

杜甫,或者说唐人写诗有一个习惯,新写的诗歌却用以前诗人写诗用过的题目。今天我们写文章有一个忌讳,就是别人用过的题目我们就不敢用了,因为我们总是有一个顾虑,用别人的题目是不是也是某种抄袭?没有创新?不能超越?但杜甫是一个大诗人,胆子大,他不怕用别人的题目。那意思是即便用了旧题目,但我完全会写出新意来。大家知道《楚辞》。写《楚辞》的诗人不止一个,但传世的主体部分,四分之三以上其实就是屈原一个人写的。《楚辞》里也有一首《卜居》,这个卜就是去问一个人,相当于找一个人算命。屈原那时候经常给楚王提意见,楚王不喜欢他,别的大臣进了谗言,屈原就被驱逐出政治中心。古代的人都有一点迷信,所以他就去找人算算命,说为什么大王如此不喜欢我。一问,再问,为什么我提这样的一条意见,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大王不能够接受?那首《卜居》记录的是屈原跟卜者之间的对话,一问一答,通过这样的对话,也是在寄托他对于楚国命运的担忧。杜甫用原题,却写出了新意。不是问国家与个人命运,而是选一个建房子的地方,为什么选中了这个地方。唐人自信,杜甫也自信,敢用前人旧题写出新篇,后来白居易等人都很大胆,都敢用过去人用过的题目,这也表示他们的自信。屈原写《卜居》的时候一腔悲情,杜甫也是一腔悲情来成都的,但是在这里可以展开新的生活,又有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在他笔下确实表现出一派欢欣,《成都府》的惆怅和忐忑消失殆尽。

最后一联“东行万里堪乘兴”用了一个典故,也是杜甫自己后来诗里写到过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讲草堂的故事,要知道其地理。要知道离开浣花溪不远,有一个码头。码头在哪里?在成都的老南门大桥。距琴台路不远,距百花潭公园不远的江边,有20多年了吧,有人在桥边造了一个海上轮船一样的建筑,但古代的江船显然不是那种样子,因为锦江的水不能承载那样的船。而且那船形建筑造得并不好看。这就警醒我们,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对文化要稍加研究,不是只要一个概念,就那样弄一艘船放在那里,那样的浅陋,不免令人感到遗憾。

那时候成都人东行,多走水路。走水路东行,都是在那个地方上船,而且有典故。三国时代,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东吴,就是在那里上船。江上有桥,桥下就是码头。上次我们讲秦汉时代建成都城,周遭江上一共有九座桥,其中一座就是南门的万里桥,不是这座桥通向万里,是从桥下的码头一上船就通向“万里”,走长江、出三峡。费祎在这里和诸葛丞相告别,说“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后来在成都送人东行就会想起这个典故。后来成都的码头有变化,南宋诗人范成大离开成都东归时,码头就挪到了合江亭。再后来到清代,码头就挪到了九眼桥和望江楼之间。但是在这之前离开成都的码头就是在万里桥。表面上看“东行万里”,字面是通的,但是如果读者有文化,理解感悟再深一层,又从这背后看出第二层以至更多层意思,这就是古诗要用典的原因。历史的叠加增加更深的意味。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赀》

有人送钱来了

选了地方还不行,建草堂要用钱。这时候他有一个远房的姓王的表弟,在成都府当司马,带着钱出城来看他。杜甫因此写诗《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赀》以纪其事:“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客里何迁次”,他759年从华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到四川,不断迁徙,终于在这里得到一个落脚之地,营建草堂了。

“江边正寂寥”,一个人站在这个地基上,蓝图也画好了,但是建草堂没有钱,难免心中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杜甫来成都这一年48岁,修草堂这一年也就49岁。早在四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诗里就一口一个“老”了,远远看着表弟来了,手上提着沉重的口袋。为什么是口袋?那时候都是铁钱和铜钱,有相当分量。更可能是肩背着一副褡裢。“携钱过野桥”,这个地方平常人烟稀疏,所以叫作野桥,带着钱过桥来看我。孤苦无计的愁闷一下就打破了。

“他乡惟表弟”,说还是亲戚好。“还往莫辞遥”,这次带的钱也许还不够,你还要经常来看我,“莫辞遥”,不要嫌路远。因为他乡只有你这一个表弟。

《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

一个规模不大的桃园

有了钱就开始盖房子了。不光是盖房子,主人划给他的地面积应该相当大,足够他着意营造一个很好的人居环境。第一件事情干什么?搞绿化,或者是培植一个园林。《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写道:“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要东西,问谁要呢?“萧八明府”,在他们家排名第八。明府是什么?唐代客气的称呼,特指县令。“觅桃栽”,要桃树苗。为什么呢?后来他的诗里写了,秋天结桃子,可以吃可以卖。春天呢,可以赏花。“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栽”不是动词,是名词,桃栽即桃苗的意思。“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规定数量,规定时间。春前,至少是春分前,因为栽树都有一个适合的季节。“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美男子,叫潘安。他是西晋有名的文学家,当过县令,就在河阳县。他为河阳令时,满县皆栽桃李。不光是为美观,用今天话讲,也是发展经济林木。潘安除了貌美,在美化土地上也做了贡献,所以后人歌颂他,“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就说的这个。杜甫信手拈来,既道了眼前景,又说了过往史。

从这样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唐代的风气,说明盛唐诗歌的流行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诗歌的爱好程度。跟人要东西也不写信,也没有多恭敬,以比较幽默的语调,就写一首诗,堂堂一县之长就为一个流浪文人把桃苗送来了。

杜甫从陆路北来,经剑阁、德阳、新都,进成都。其间经过绵竹县,县令招待过他。这会儿他又给绵竹县令写一首诗去,也是要东西,也是四句。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韦家老二单名一个续字,在绵竹当县令。“华轩蔼蔼他年到”,去年冬天我经过贵县的时候你招待过我。“绵竹亭亭出县高”,县衙里的竹子长得比房屋还高。“江上舍前无此物”,我在浣花溪的房子面前空荡荡的,没有这个东西。“幸分苍翠拂波涛”,你把你苍翠的竹子分一点给我,我栽在草堂前,这些竹子低垂下去就轻拂着浣花溪上的波涛了。韦县令真就把竹子送来了。

顺便说一句,绵竹县得名,就是因为产这种让杜甫看上的竹子:“汉绵竹县,以其地宜竹,故名。”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要栽生长快、很快成材成阴的树

光有竹子不行,还要栽一种树,要栽长得快的树,四川什么树长得快?是一种叫桤木的树。《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中,杜甫写道:“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觅桤木栽”,这个县有点远,在利州绵谷。“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地方这么远,一个县尉,居然也给他把树苗送来了。“草堂堑西无树林”,隔着一条沟,草堂西边空荡荡的。“非子谁复见幽心”,不是你老先生,谁会知道我想在这里营造一片树林向往幽静的心境?先表扬人家,除了你,谁会懂得我向你要树苗是为了什么?也是说得很幽默很调侃。“饱闻桤木三年大”,多次听说这种树木三年就能长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就期待用这种树在江边这块空地营造出一片清幽的树林。

杜甫写了这首诗以后,非常长一段时间,那么多注杜诗的饱学之士,不知道桤的读音是什么。因为我们的学问家是从书本到书本,对自然的兴趣不大,不会到自然界寻求知识。后来南宋学者蔡梦弼说:“《蜀中记》:玉垒以东多桤木,易成而可薪,美阴而不害。然余尝历考韵书,无桤字,询之蜀人,相传以为丘宜切。”以前没有拉丁字母的拼音,古代人注音方法中的一种,叫“反切法”,用两个字注一个字。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声韵相拼得到正确读音。“丘宜切”,就是取“丘”的声和“宜”的韵,拼出来就读“期”。苏东坡是蜀人,他曾经抄过一遍《堂成》,后边加了注,说蜀中多桤木,没有什么大用处,最适合烧柴,做家具大概不行,长得太快了,树材质不行,三年就长大了。近百年来,中国才开始发展起来自然科学的学科,观念也在改变,不光是从书本到书本,更多的求知,是在大自然中认识地理、气象、动物、植物、微生物,然后建立起来认识世界的系统性的科学观念。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要松树 做了长期居住的打算

杜甫在成都草堂断断续续住了四年左右,但是看来修草堂的时候他做了长期居住的打算。在《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他写道:“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他要松树的地方也远,靠近广元,也是一个县尉,韦少府,韦班。“落落出群非榉柳”,松树长出来跟落叶的阔叶树种榉树柳树之类完全不同。“青青不朽岂杨梅”,杨树梅树也是春花秋叶,他要的是经霜雪不凋零的长青之树。这个杨梅不是产水果的杨梅,为了跟榉柳对仗,说的是杨树和梅树。“欲存老盖千年意”,松树长成亭亭如盖,老盖,是苍老,苍老的树冠经冬不凋,就是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园林常存于世,反过来说就是有在这里长期扎根生活的打算。“为觅霜根数寸栽”,什么是霜根?松树经得起霜冻雪压,上边覆盖严霜,它的根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数寸栽,不要太大了,小小的松树我栽起来,要看着它慢慢成长。今天的杜甫草堂,杜甫写过的那些树都有,可惜没有松树。但杜甫确实栽了四棵小松树。他离开草堂后,还牵挂着这四棵小松树:“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那是三年后成都发生兵变,他避难到梓州时写的诗《寄题江外草堂》中提到的。

有了一片竹林,一百棵桃树,十亩的桤木,门前有四棵小松树,草堂大致的格局就有了。但杜甫觉得还不够,要弄一点盆景,点缀 一下小景。要盆栽,这回找了一个大人物。还是写一首诗,却别有分寸,《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徐卿,那时西川管军队的兵马使,叫徐知道。“诣”是拜见,亲自去拜见。《诣徐卿觅果栽》,就是有果有花以供观赏,大概就是今天的盆景。“草堂少花今欲栽”,栽了那么多树,小环境还要治理好。“不问绿李与黄梅”,不管李花也好,还是梅花也好,都要。为什么是“绿李”?李花不是白的吗?但是李花的托,植物学称为花萼,是绿色的,映照着李花看起来就白中带绿。你看杏花的花萼,是紫色的,所以看起来是白中带紫。梅花,我们平常看到的大多是红梅。白梅花也有。但是有一种稀少的白梅花,花心带一点绿。因为你是大官家,我亲自上门讨要,不管是那种还是这种,只要有的,我都装上马车拉一些回去。徐卿家在城中哪里呢?“石笋街中却归去”,今天成都有一个石笋街,偏北,有人考证唐朝的石笋街靠近西门。“果园坊里为求来”,“坊”,是唐代城市的规制,四方的街把城市中建筑聚落划成一个又一个方块,也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据说成都城那时是120多个坊,但是有人统计过,说有13个坊名留传下来。果园坊就是其中一个,有些历史久远,坊的名字就消失了。从果园坊讨得盆栽出城回草堂,就要经过石笋街。石笋是大石头。杜甫另有一首诗《石笋行》就写了石笋:“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这首诗以后要讲。成都市内现存还有两个大石遗迹,天涯石、支矶石,过去成都城里大石头还多。干什么的呢?杜甫推测是过去古蜀国的国王或者高官下葬封土后,弄一个巨大的石头立在那里,以表其墓。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房子里还少些用具

花布置好了,房子修好了,里边还缺家具,杜甫应该没有少找人要家具。最后留下一首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找姓韦的人,要大邑瓷碗。唐代四川的陶瓷业是很发达的。“大邑烧瓷轻且坚”,妙在第二句,“扣如哀玉锦城传”,敲起来声音很圆润,就像一个人温和地说话,哀不是哀伤的意思。大邑一敲这个碗,成都城里都能听见。到底是声音被听见,还是名声传得远?显然是名声传得远。这里用心修辞,巧妙一转,就从真实的声音变成名声了。“君家白碗胜霜雪”,听说你们家很多这样的东西,像霜雪一样。“急送茅斋也可怜”,唐诗里时时处处说“可怜”,大部分的情况是“可爱”的意思。说你的碗啊盘啊赶紧给送一些来,我们家也喜欢。他之前已经问人家讨要过东西了,所以是“又”。

两三个月过去了,房子盖好了,竹子栽好了,桤木栽好了,桃树长起来了,四小松也健康成长,讨来的黄梅绿李,这些盆景在篱笆旁边,院子里点缀起来,白瓷的碗碟也送到茅斋了。

《堂成》

成都,给了杜甫一个颇为宁谧的安身之所

《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卜居》到《堂成》,中间这几首诗写得很随意,借钱,讨要东西,不能说每一首诗都写得很好,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从其中却能见到杜甫营建草堂的过程。但是《卜居》跟《堂成》,特别是后一首,却是写得很好。杜甫留下1400多首诗,选到十分之一,这两首诗应该还在选本里。说明这两首写得比较认真,有很真实的情感流露,按照律诗的格律写来,有很强的艺术性。如果再行比较,《堂成》比《卜居》的艺术水准还要高。几个月时间,这件事情就这样成了,靠什么?靠朋友帮助,更靠杜甫自己的精心营构。

就在他来成都的三个月以前,759年秋,他从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上弃官不做,挈妇将雏,踏上流浪之路,就是想寻一个安静没有战乱的地方建一所草堂栖身。他第一站想建草堂的地方不是成都,是甘肃天水,那时候叫秦州。他在秦州留下的诗中,有两首就写他想在那里建一个茅屋躲避战乱。他先看中一个地方叫东柯谷。他在《秦州杂诗》第十三首里说:“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像是个适于隐居的地方,而且还可以种些作物维持生计:“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他又选了另一个地方,西枝村。也有一首诗记录这个过程。《西枝邨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什么意思,想去选一块地建草堂,但意图未能实现,拄着拐杖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才离开秦州去了同谷,在那里生活比在秦州还惨淡艰难,这才来到了成都,建起了草堂。

他到成都确实不一样了,那么多人对他伸出援手,除了一个王司马是亲戚,别的都是身份不低的人。

“背郭”,说草堂是背着城墙,外城墙,“堂成荫白茅”,他后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写了,盖顶用的是白茅,白茅四川话叫芭茅,茎秆长,而且质地坚韧,是盖屋顶的好材料。之所以叫白茅,我想是因为这种草秋天开出穗状的白花。盖这个房子时,他寄居在旁边不远的寺院,叫草堂寺,也在浣花溪江边。今天我们去杜甫草堂参观,有个展览室还可以看到,考古挖掘出一些佛寺的残碑断垣。每天往返于寄居的寺院和草堂工地,“缘江路熟俯青郊”,沿着浣花溪的路,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每天“俯青郊”,溪流两边有堤,看到四周郊野就比河道两边低下去一点。“桤林碍日吟风叶”,说桤木的叶子一发开,就把太阳挡住了。动摇的时候它会发出声音,是叶在吟唱风,这就是很用心的修辞,本来是叶子被风吹动发出声音,是叶吟风,倒装一下,就成了“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竹子长起来一丛一丛的,成都叫笼。注杜诗的诗评家常说杜诗善用方言俗语,我看这个“笼”字就是。我们四川人说竹子就是“一笼一笼”。家里生火炊饭,茅屋顶上升起淡淡青烟,笼竹的苍翠和炊烟的淡蓝混合在一起,两个颜色是相近的。本来是梢滴露,树梢在滴露水,也来倒装一下,说成滴露梢。滴露的梢,和吟风的叶,形成了精巧的对仗。因为别具匠心的修辞,产生出特别的审美效果了。

对一首律诗来说,二联和三联的对仗非常重要。第二联这么好,接下来再看第三联。“暂止飞乌将数子”,春天是鸟的繁殖季节,短暂停留的黑色飞乌带着它刚刚孵出的雏鸟。“将”,率领,带领。“暂止”,不是永远住在这儿,这样用词,就说明诗人观察自然现象精细准确。“频来语燕定新巢”,大家知道,春天的雨燕喜欢在人家屋檐下做窝,果然在他新修的草堂屋檐下也频频有燕子光顾,在这儿筑下了新巢。又是一副对仗精准的对联,也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情画。

“旁人错比扬雄宅”,人家一看说杜先生你这草堂就好像是当年扬雄在成都修的草玄堂。杜甫有一点小骄傲,到四川来,也深懂四川文化,他觉得自己还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尤其在当时整个时代不那么承认他的时候,他有这么一种自信在。他来到成都就拿四川历史上两个文化名人作比,一个是扬雄,一个是司马相如:“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这两个人在汉代文坛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懒惰无心作解嘲”,我不想给你解释我是不是扬雄。大家知道扬雄是今天成都郫都区人,友爱镇旁边就有扬雄墓。扬雄早年在宫廷里给皇帝服务,写过很铺张的赋,这点跟司马相如一样。到了老年,他对这个事情有反省,觉得写那么些东西,给皇帝歌功颂德,不值得。所以他后来离开官场,差不多是隐居起来,安贫乐道,著书立说。据说就在成都城的西北面,盖了一个草堂,模仿古人写易经的方式写了两部书,其中一部书叫《玄》,所以扬雄把自己住的草堂叫“草玄堂”,这是成都的典故,也是成都的历史。他离开官场,清静问学,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也不到处去参加场面上的种种活动,日子过得就更冷清了,那些在场面上的人就有点看不起他,嘲笑他。所以他写过一篇小文章回击讥讽那些人,就叫《解嘲》。在这里,杜甫用了这个典故,“懒惰无心作解嘲”。

从《卜居》到《堂成》

诗意的栖居,杜甫成了一个标准

从《卜居》到《堂成》,这就是草堂的构建史。杜甫草堂到今天还是成都最有标志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尤其这些年毗邻杜甫草堂的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的规划建设,我以为这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挖掘得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杜甫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留下的文化遗存,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存在而建构的。历史上杜甫草堂几度湮灭,到晚唐的时候,诗人韦庄就发现草堂已经无迹可寻了。韦庄在杜甫身后一百多年的公元902年第一次重建草堂。“辛酉春(公元901年),(韦庄)应聘为西蜀奏记。明年,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耳。”在历史长河中,草堂总是毁而重建,直到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成为成都一个光荣的所在。

杜甫的价值越来越被深入认识,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直至被尊为“诗圣”。杜甫来到成都,这个城市用这样美好宽阔的胸怀,在他漂泊乱世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从肉身的安顿到情感的抚慰。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我们讲到的这十来首诗,以及将来我们还要展开的两百余首诗中,也看到他给成都这个城市留下了多么丰富的一笔文化遗产。一个城市因此有了灵魂。从将来我们即将展开的那些诗歌,就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全方位地书写了成都这座城市。在这之前和之后,确实没有谁这么全方位书写过成都。从天气、地理、人情,到当时的生活现实与政治现实。我一直以为,他是给成都文化定调的人。成都的文化不是火锅,那时候还没有火锅。但那时候有诗,有天空、流水、人民、大地,有文化,有记忆。

明代的王嗣奭是对杜诗很有见地的人,他著过《杜臆》。他非常欣赏《堂成》这首诗,说这首诗和《卜居》要对应着看。前诗写溪前外景,写江上的景色。《堂成》写堂前内景,就像《成都府》一样,移步换景,远镜头变中镜头,变近镜头,虽然那时没有镜头,但是人眼就是一种“镜头”。蒙太奇的方法在诗歌里,或者在旧的文学作品中,早就在使用了,因为人的眼球也是可以变焦的。前景是天然自有者,此景则人工所致。谁的人工?杜甫自己营造这个环境。《卜居》跟《堂成》在互相生发、互相映照,但是又互相区别。

前一讲我们讲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今天我们再讲一下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有一本书《人,诗意地栖居》,他从当时的一个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得到启发。荷尔德林在《远景》一诗中写道:“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工业革命开始了,开始产生污染,污染水流、环境、大气,人的诗意栖居就需要向自然回归。他和杜甫写诗的方式不一样,但殊途同归,共同点在于欣赏自然之美。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都把审美当成对当下庸俗的物质生活的救赎。海德格尔就有一本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书里讲,人是居于语言的寓所中,我们用语言跟人沟通,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用语言进行自我的思考、审视。更早之前欧洲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说人不思想就不存在。人是因为思想、语言而存在的,因为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过去那么多人盖房子,我们也不知道谁盖过什么房子。那些房子跟人一起灰飞烟灭了,杜甫草堂多少次湮没,却有那么多人来多少次重建。他用自己的行动,在流浪生活中,完成了一次诗意栖居。当我们说中国人的诗意栖居,杜甫就成了一个榜样。美是平等的,不分贫富贵贱的。美也是不平等的,因为美只在有审美要求的人眼前呈现。有审美之心的人才能接受造物之神的赐予。当年王昌龄流放到贵州,李白给他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能寄什么东西给你?我把我的心和明月寄给你,我的心是随着照着你的月亮一起到达你身边的。今天当然有人不相信这些,说我都被流放了,我还看什么月亮?那也没有办法。美是需要信仰的。美就是一种信仰。有时候相信也是一种能力,相信也是一种强大。杜甫为什么了不起,修这么一个草堂,别人的高堂华屋都不在了,杜甫的草堂还在。也许将来经过动荡经过自然灾害又不在了,再过些年大家读着杜诗又把草堂修起来了,这叫精神长存。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什么是存在?短暂的存在也是存在,你要使自己存在着,永远在世,就要提供某种价值,提供某种方式,你就永远存在,哲学就这么拗口,没有诗歌读起来好听。语言、文字的记载和塑造是存在的,它不光是重现过去时代物理性的空间,同时还把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方式跟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标准留给我们了,所以人是居住在语言的寓所中。所以说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杜甫来说,就是“我写故我在”。

(本文据讲座录音整理,标题及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新闻推荐

国网剑阁供电公司:踏雪巡线保障群众用电

四川经济日报广元讯(谭万方记者侯东)2月5日起,新一轮寒潮来袭,剑阁县迎来了农历新年以来的第一场瑞雪,开启“天寒地冻”模式,剑...

剑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剑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