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乐山下开元场 古往今来故事多

绵阳日报 2022-01-09 08:01 大字

古驿道金牛道过涪江后,便进入了古道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游仙。

秦汉时期,金牛道作为出川入蜀的主要干道,不论是去往广元还是成都,都要途经游仙,很多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聚集、停留。从目前保留下来的越王楼、李杜祠、富乐山等遗迹,便可见当时的繁华与热闹。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郑金容

跨江至游仙

过涪江北河渡口后,古道即进入绵州城东的开元场。

时值隆冬,绵阳的天气越发冷了起来。每天早上,开元场也随着城市的苏醒逐渐热闹起来,道路两边的商家陆续打开门做生意,人们晨练、下棋、买菜……各自忙碌着,街道上人声鼎沸,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气息。眼前的热闹场景令人神思穿越,仿佛来到了历史中的开元场,这里,曾经被赋予特殊的地理意义。

史书记载,开元场是绵州古城城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水毁城之后,这里逐渐荒废,到1949年建场。从北河渡口上东岸,穿过开元场,就是绵州古城肇始之地。

绵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依山傍水,成为一方富饶之地。城建专家汤毓良说,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涪县时并无城郭,最多不过是稀稀疏疏不规则的场集,用于百姓日常生活品交易等。建县第二年才在今富乐山附近,依傍芙蓉溪建立了土城(土围子)。南北朝梁武帝年间,绵阳有了筑城和城门的记载。唐初越王李贞担任绵州刺史时,在原来城市的基础上,改筑城垒并扩大城池规模,随之绵阳城市中心面积更大也更热闹。加之唐朝国力强盛,随着经济发展,位于金牛道必经之地的绵州逐渐繁荣起来。

绵阳地处涪江、安昌江以及芙蓉溪三江交汇处,水源丰富,但正因为如此,绵州城也常常遭受洪涝之灾,再加上战乱等原因,唐朝以后,绵州城市中心逐渐从涪江以东富乐山、开元场一带转移到涪江以西。

古道遗迹多

涪江改道之前,古人经绵州出川,是经州城的东门到渔父村附近的东津渡过芙蓉溪。从唐代到清初,古人过东津渡后一路左行,沿芙蓉溪东岸,从富乐山宝盖峰下富乐寺(富乐堂前身)前经过,再经仙人桥一带。

汤毓良在《绵州记忆》一书中写道,涪江改道后,古驿道改从仙人桥经过,东津渡日渐衰落。清光绪末年,李杜祠修建完成后,因游客参观不便,就从北河渡调拨了一艘船过来,专供游客参观李杜祠过渡使用,1917年时,在这里建东津义渡。

“东津”二字历史悠久。据《绵阳县志》载:“唐时涪江,迳城西北流。东津则在州东北,与芙蓉溪同源,实为芙蓉溪下游。凡城东行者,必于此渡,故曰东津。”关于“东津”的来源还与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有关。

“越王李贞曾任绵州刺史,坐镇绵州,奉命镇守大西南,在他的主导下修建了越王楼,成为‘四大名楼’之一。李贞坐镇绵州期间,因前往中原等地的路被芙蓉溪隔断,便在今芙蓉溪李杜祠对岸设立东津渡口,以便两岸联系往来。”汤毓良说,唐朝以前,绵州城最繁华的区域是在今天的游仙区一带,尤其是富乐山一带,这里文人往来、商贾云集,而一旁的李杜祠更是文人墨客最爱聚居之处。

李杜祠也是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朝初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治平书院。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曾沿金牛古道经过剑阁到达绵州,在治平书院居住,后来李杜祠一度被破坏,但遗迹被保存了下来。

北上出川路

芙蓉花开芙蓉溪,芙蓉溪上仙人桥。关于仙人桥在古驿道上的位置,清代广汉人张邦伸的《云栈纪程》中有相关记载。《云栈纪程》中记录了张邦伸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过绵州时的线路,其中写到了从仙人桥过芙蓉溪入城。而清道光年间名臣陶澍的《蜀輶日记》中,也曾记录他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入川的线路,其中也写到了从仙人桥过芙蓉溪。

“古人经绵州过金牛道出川,当时仙人桥是北上进出绵州唯一的桥梁,可见当时仙人桥的重要性。”汤毓良介绍,古人出绵州城后,经过仙人桥走烂泥沟到炕香铺,再到沉香铺,一路北上。

千年古驿道,一部变迁史。不管是先秦“五丁开山”,或是双刘涪城会,还是东津渡口李杜诗意浓,这条路都见证了太多故事。千百年来,无数人沿着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出川入蜀,成为中原与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使。蜀道上的所有遗存,如同一颗颗明珠,而涪江过芙蓉溪到游仙这一带的古道上更是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典故,成为古道变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新闻推荐

把“方便”事办方便

因地制宜,他们给村民“定制”厕所把“方便”事办方便【名片】剑阁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支部,共有28名党员。在深入开展党...

剑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剑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