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法治的种子播撒进大山深处 记扎根山区28年的“背篼法官”郭兴利

广元日报 2021-03-24 01:41 大字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媛

18岁应征入伍,部队转业后,坚守剑阁县法院开封法庭28年,其间法庭先后调进调出干警16人,他多次主动放弃回剑阁县城工作的机会,将自己全部的青春、精力放在了法庭办案和辖区矛盾纠纷的化解中。他,就是“背篼法官”——郭兴利。

在当地被称为“背篼法官”的郭兴利,他自己准备了一个背篼,装上开庭、普法等需要的条幅、国徽、案卷,自己跋山涉水去百姓家中走访办案。28年间,郭兴利办案2800余件,被当地百姓称为“开封的郭青天”。28年里,他背烂了10个背篼、磨坏了37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不变的是他持之以恒的巡回审判之路。

如今,郭兴利曾经走过的山山水水,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法庭也配了巡回审判车,已经不再用背篼了。可他觉得,背篼可以丢,但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不能丢,公正司法的责任担当不能丢,服务百姓的“背篼精神”更不能丢!

山区老百姓纯朴善良,大都没有多少文化,他们懂道理但不懂法律,要想案结事了,诉讼调解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多年的工作经历,让郭兴利找到了窍门,无论多“犟”的当事人,总有让他信服的人。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辖区的村社干部、乡贤长者,每到一处便邀请他们参与案件调解和执行。靠群众做群众工作,事半功倍。“没有他们,我啥事也做不了,啥事也做不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做好法院审判、调解工作的法宝。”郭兴利坦言,凭借这个法宝,他们法庭案件调解、撤诉率每年都保持在90%以上!

28年来,他用心探索总结的“四心、三把握、两书、一联动”的工作经验,在2008年被省法院推广,后来也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可。他的名字也有幸两次写进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于郭兴利而言,让他更加自豪的是,通过和同事们的努力,他的家乡变得更加宁静而祥和。

“我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为了发财、争名夺利,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更加勤奋的学习、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冲锋在前、永不退却。”这是郭兴利40年前写下的入党申请书。夜深人静时,他一次次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守住了自己入党时、初任法官时的初心?自己是否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这片土地?自己是否将自己的人生融入了时代的洪流,推动了平安广元、法治广元建设的进程?他永远记得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记得穿上法袍的那一天,记得面对党旗、面对国徽许下的庄重誓言。

从刚进法院不被老百姓接受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成为党和国家给了许多荣誉、受到山区群众信赖的法官,他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做到了。”

新闻推荐

运费层层转嫁 快递二次收费为何屡禁不止

剑阁县、青川县等地的网友反映当地圆通、韵达、申通等企业网点二次收取快递费运费层层转嫁快递二次收费为何屡禁不止...

剑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剑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