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口古镇:明清繁华古镇如今红色旅游胜地
俯瞰青林口古镇
探幽访古游人如织
最原始的辣酱作坊
青云溪上的红军桥
老街上开起不少民宿
红军留下的标语
民居一角
古镇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青云溪上过河的跳蹬
川北特色的敞口背篼
在江油市北面50公里的潼江畔,青林口古镇吸引着众多游人来到这里游览。小镇古街沿着青云溪绵延约一公里,古镇面积并不大,但在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大量外省居民来到这里定居,在镇上建起了多座会馆。尤其红军长征时在青林口留下大量石刻标语,成为游人们缅怀红军长征艰难斗争的胜地。
青林口古镇地处江油、梓潼、剑阁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代已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曾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场镇住户达五百余家,人口稠密。由于周边物产丰富,街上商店、客栈、手工作坊林立,市场繁荣。即便到了民国初年,青林口仍然是物资交易集散地,与当时的武都、重华并列为江油三个重镇之一。
■记者胥江文/图
青云溪畔重温旧时繁华
记者从青云桥的半边街进入古镇。半边街上住家户寥寥无几,所有房屋临水而建,中间形成大约两米宽的街道。一位老人指着几个门面告诉记者,这里有打铁的,有卖其他东西的,过去这条街上很热闹。后来,在河对面修了公路,有汽车通过后,青林口的老街才慢慢冷清下来。现在一些邻居在中坝买了房子,这里的房子就空起来了。
记者沿着半边街走完全程,大约有一公里。两边大都是旧时的房屋,一些路段还保存着石板路,不过靠近红军桥的街道经过了改造,铺上了整齐的石板变得平整了许多。街边的房屋大多还是木质结构,仍然显露出悠久的历史。街道中部有几棵巨大的古树,跨过红军桥就是新街,新街宽敞了许多,也有许多古建筑。整个小镇看起来小巧别致。
小镇虽然小,但是庙宇会馆林立,如粤闽会馆、文昌楼、火神庙、湖广会馆等,飞檐翘角,建筑气势雄伟。随着时代变迁,青林口作为商贸集散地的重要作用渐渐失去,这个古镇渐渐变得冷清起来,很多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地。
红军长征留下红色文化
青林口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要数红军桥了。红军桥坐落在老街青云街与新街同汇路交会处的青云溪上。这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桥,原来叫“合益桥”,后来改名为红军桥。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击溃国民党反动派的二十八军、二十九军后,红九军、红三十军经剑阁来到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红军在青林口只住了一个多月便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个姓刘的女红军战士因重伤不能随队转移,被安置在场镇上的杨姓银匠家里,不幸被国民党“清共队”查出。刘姓女红军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头的木柱上。为了纪念那位女红军,该桥更名为红军桥。如今,桥头上石碑上“拥护红军”“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等石刻标语还清晰可见。
在潼江对面的黄家大院外墙上,写着“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这面墙是泥土砌筑而成,墙上的标语历经85年了还依然清晰可辨。据了解,红军驻扎青林口时,这座大院曾经作为红军的食堂,并在墙上写下标语,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才将标语保存了下来。
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留存
现在的青林口说是古镇,但却仅仅是个行政村。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解放后青林口设立了乡政府,再后来取消了乡这里划给二郎庙管。
如今,走在青林口街上,还能见到不少川北山区的民俗。在街头,记者看到一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辣酱和豆豉的小作坊,作坊的主人李大爷正在精心挑选山上摘下来的辣椒。“现在城里卖的辣酱尝不到这种纯天然的味道了。”几位路过的游人品尝后,毫不犹豫的买下几斤。与同为川北山区的剑门关一样,青林口豆腐宴很有名,在新街有好几家以豆腐取名的餐馆,每家都有好多人慕名而来品尝。可能是川北山区种植大豆较多,给了当地群众较多的烹饪实践机会吧。
青林口留给我们的除了众多古建筑之外,还有不少文化遗产。当地居民介绍,以前每年从大年初二开始,青林口就轮番上演各种大戏。来自不同省份的移民都带来不同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青林口移民来自于湖北、陕西、广东、福建等七省,修建了四座会馆。记者来到目前还保存着的闽粤会馆,就看到了精致的戏楼,在过去这里经常上演各种戏。如今,青林口古镇的高抬戏仍然传承。
记者了解到,青林口古建筑群已入选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青林口高抬戏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林口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成为追寻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新闻推荐
□张小军金仙镇,地处剑阁南部,方言独特。我年近半百乡音仍很重。朋友聚会,就常有人拿“金仙话”向我“请教”。...
剑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剑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