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曾艺考

德阳晚报 2019-06-12 09:08 大字

一九七七年高考,自己也和万千青年一样,万分激动地参加了考试,结果不用说,一声叹息罢了。

事后对这次高考失利进行了分析,我怎么会考理科呢,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考文科才对哦。于是决定参加第二年的文科考试。为了补短板,七八年的三月份,我到剑阁中学找教书的姑父补习数学。

我姑爷教数学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也很认真,一天晚上讲极限原理,见我半天没有回应,一抬头才发现我手上拿着张《四川日报》发呆。

于是一拍桌子,“你咋不专心哦?你在想啥子?”“姑爷,你看,中央戏剧学院要招生了,而且,表演系就在成都设了一个考试点。我要去成都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只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点燃了,兴奋地站了起来。

姑爷伸手摸了摸我的额头,“你娃是不是发烧了?”

“我没有发烧。”我已经不能自已,开始亢奋,“我明天就回德阳,拿上户口本,到成都去报名。我,要去考演员,考演员。”

无论姑姑、姑爷怎么劝,都挡不住我的演员梦。第二天就从剑阁到江油(当时好像叫中坝火车站)上了火车,一路风尘,赶到成都报了名,才知道离考试只有三天时间了,于是每天早上到杜甫草堂去背诵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

考试那天,三男三女六人一组进了考场,看着前几排那些严肃的白发考官,心里很是紧张,好像腿肚子都在发抖。

轮到上场的时候,反而不紧张了。先是朗诵了考官指定的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后用椒盐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诵了《科学的春天》。

最后由我们六个人即兴表演了一个小品过河,根据考官设计的情景,我们要过一条宽畅的河,没有桥,也没有渡船,由我们想办法过河。说句实话,这类小品在今天算啥子哦,小学生都应该会表演,但在当时,我们几个人估计连什么是小品表演都不知道,几个人叽叽咕咕地商量了一会,由刚才演唱《北风吹》的那个“喜儿”跑到台前喊了两句,“有船吗?”

然后回头对大家说,“没有船,我们只有牵手过去了。”

我还算假装挽了一下裤腿嘛,所有人鞋子也不脱,就手拉着手,从台子这边走到台子那边,神情严肃、悲壮,现在想起来不是表演过河,而是表演八女投江。

下得台来,推开考场的门出去,迎面走过来一位个子高高的人,我们抬头一看,哟,这不是四川省艺术剧院那位在电影《十月风云》里姓刘的演员吗?这可是第一次见到电影演员啊,刚要上去套近乎,没想到他的一句话,就像一盆凉水从头泼了下来:“你们这些人啊,也不把招生简章看清楚,就敢来考试。”

什么?不止是我们六个人,所有考生都围了上去,“中央戏剧学院这次在四川主要是招收话剧演员,就你们这些人的个子,一个都不行。”

见我们将信将疑的样子,他接着说:“你们不知道啊,话剧演员,男的没有一米七五,女的没有一米六五是不行的,这一条硬杠子就把你们挡住了。”

大家当然不服气哦,你又不是考官,你说我们不行就不行啊?正在那里发愣,一个考场工作人员将准考证还给大家,他的一句话,彻底浇灭了我们的演员梦,“三天后发复试榜。你们的准考证收好啊,作个纪念吧。”

两个月后,我又参加了当年的文科高考。第一次高考我是稀里糊涂,参加艺术考试是榜上无名,第二次高考依然是名落孙山,从此与大学校门无缘。我却因为第二次高考的成绩,走上了另一条求学之道。

不过,能够先后参加理科、艺考、文科考试的考生恐怕不多吧,为此,我经常像阿Q一样心中暗自得意。

新闻推荐

酿出人生的醇香 广元非遗项目“上陈匠酒”传承人陈永涛小记

本报记者崔华忠一头华发,中等个子,一身粗布衣服,双手布满了老茧,红润的脸庞上深刻着年轮的记忆,言语间满是谦和的笑容。初夏,记...

剑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剑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