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变“大王”

广元日报 2019-04-06 01:01 大字

千年古道“拦马墙”

本报记者熊芙蓉文·图2017年11月3日

出剑州古城,驱车19公里,向西、折南,来到剑阁凉山乡(旧时凉山铺)东北2公里处,这里就是翠云廊西段最具考古和参观价值的“拦马墙”。

拦马墙相当于现代公路上的护栏,为防止车马因惯性坠落,在路边砌石成墙,曰“拦马墙”。拦马墙是山区驿道特有的安全设施,设置拦马墙一般有三个因素:转弯处、坡陡处、悬崖处,其目的是防止车马摔跤、掉入沟豁。古蜀道智慧之一。蜀道因山区地形,设置拦马墙非常普遍,可如今秦蜀古道上所剩遗迹并不多见,这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直接为剑门蜀道代言,为凉山乡代言,变成今天的地名了。

此地的拦马墙具有两个危险因素:弯道,悬崖,而且悬崖处在弯道最急的地方,颇具代表性。古代如遇急递件,需要快马加鞭,快马是有惯性的,就像今天的汽车惯性一样。在这里筑起拦马墙,马跑得再快也不会偏离轨道。

如今这里早已不再跑马,只供现代人瞻观膜拜。

我蹲下身来,把手伸进石墙缝隙,想看下这墙是靠什么粘连得如此牢固,千年不倒。摸出几块白色条状硬块,成分好像是石灰与糯米的混合物,显然是明清建筑用料。拦马墙代有维修,可以肯定,最后一次维修应在明清。

我没查到当年剑阁维修道路的具体记载,但道光年间的《重修昭化县志》详细记载了乾隆四年昭化境内驿道整修情况:“凡拦马石墙,高一尺八寸,底宽一尺五寸,顶宽一尺,每墙一丈用石灰六十斤,糯米市斗一斗,白矾六斤,桐油八两,匠人小工各二工,修补者半之……”剑昭比邻,驿道维修应该差不多。但是,这里的拦马墙高度远不止一尺八寸。由此可见,这里应是古道上最高的拦马墙。

看来古代地方官跟今天一样,蜀道畅通是重要政事。

这段古道约8公里,240多株古柏林立青石路面两侧,是剑州古城通往梓潼古驿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马蹄印、杵子窝、防滑带、减速带等古代交通遗迹甚多,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学术价值尤为珍贵。

古道居中,两边年轻的柏林也以旅游的名义清理得干干净净。幽深,空旷,静谧。行走其间遮天蔽日,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也听不见外面的世界。世界静止了,时间停止了。我们只有四人,镇不住这气场。踩着青石板前行,有些蹑手蹑脚,像几个“小偷”,伙同来偷盗古道深处的历史,窃取古人的呼吸。内心有些慌张,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感。

同伙是音乐制作团队,他们随身背着音箱,估计很不习惯这种气氛,于是打开音箱放起了音乐。我万万没想到,他们选曲《大王叫我来巡山》。

“太阳对我眨眼睛,鸟儿唱歌给我听”,如神来之笔,音乐一响,瞬间打破古道的凝重气场。“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转一转,打起我的鼓,敲起我的锣,生活充满节奏感……”

音乐声起,我们由“小偷”转变成“巡山人”,气氛顿时俏皮、轻松、欢快起来。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青石板和古柏的崇敬。我们把脚放进马蹄窝,感受马蹄几千年重叠的温度。把古代交通遗迹用各种现代技术小心收纳。

青石板上密集的凹槽,已被磨成一根根细线,但我们仍能感觉古人的初衷,这就是防滑带,既可在雨雪天防滑,亦可用于马车减速。

古柏根部没有像石洞沟那样被石墙砌围,半裸着两千年来的盘根错节;树根相互缠绕,在大地延伸;树梢相互依偎,在云里牵手;古老树干的豁洞、裂纹,裂纹里的殷殷绿锈,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柏隐藏内心的历史年轮,这方供其生长的水土密码,从古柏的躯体直往外透。神秘而神奇的沧桑之美,生命之美,让人感动却无以言表。

给古柏取名仿佛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什么“状元柏”“望夫柏”“怀胎柏”,我不太喜欢这样。几千年古树的群体矗立,本就是无与伦比的自我介绍。如此简单地形象化,倒不如直接科普,告诉游客碳十四测定结论,树瘤的形成原因,还能增加人们对植物生命机能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世间所有生命的敬畏,引导青少年破译、探究时间与生命之间的密码及本质意义。

为游人,特别是为青少年留一份想象和探寻空间吧。

新闻推荐

剑阁县供电公司:充电桩建设步入快车道

目前,剑阁县境内共有充电桩54台,充电功率7957千瓦,年均用电量达100万千瓦时,助力剑阁绿色生态发展,对剑阁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建...

剑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剑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