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蟾蜍”
外形酷似蟾蜍的巨石
巨石上三个摩崖大字
本报记者熊芙蓉文·图2017年1月14日(农历腊月十七)晴
今天的阳光,使人有温暖的错觉,唯有徒步,可让人真正暖和起来。约上好友,驱车剑阁汉阳镇(旧时汉阳铺汉源驿),继续徒步古蜀道。
出大柏树湾,沿108国道驱车3.6公里便是汉阳镇。街道两旁的钢筋水泥建筑都在争先恐后地抢战黄金口岸。置办年货的老乡们都赶趟儿似的集中到了场镇,人头攒动。汽车、摩托穿街而过,喇叭声声,仿佛旧时光里驿路翻飞的马蹄。唯株株古柏岿然不动,粗壮的身材、沧桑的脸庞不怒自威,以其先入为主的优势,在街道两旁的建筑群中旁若无人、潇洒自由地站立,傲视着热闹依旧的小镇。显然,金牛古道、108国道、集镇在这里重合。
镇南1.8公里是该镇七里村(旧时称七里班),从路牌处斜插进去便是原汁原味的古道直抵剑州古城,即今普安镇。一段长达40里的古道、古柏保存完好,成为现代驴友徒步的天堂。
沿古道下行,有一平坦草地,草地上卧着一块巨石,外形酷似蟾蜍,当地人称癞蛤蟆。路旁居住一户刘姓人家。男主人热情转述从长辈那里听到的关于巨形癞蛤蟆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天晚上下大雨,电闪雷鸣,劈开了癞蛤蟆的下颌,就露出了三个摩崖大字,老辈子只认识一个‘石’字,另两字都不认识。”男主人也不认识这两字,他说很多考古的人来看过,也不认识。“我们娃儿家调皮,找石头磨,把凸出来的笔画给磨掉,第二天又长出来了……”
我不信有这么神奇。近前一看,巨石果真被雷火烧过一样,黢黑,癞蛤蟆的下颌确实掉落在地,掉落的地方有三个摩崖大字为阳刻,凸出的笔画与周围石质、颜色迥异,没有落款。起初我只认识其中一个“石”字,另两字不认识。
仔细端详良久,结合石头外形,我猜测为“石蟾蜍”三字。“石”为行书,“蟾蜍”二字为草书。我这么猜测的理由是:“蟾”字中间的笔画太多,用了一个弯笔代替,简写了,“蜍”字右边是一个“吾”,异体字,古代“吾”即“余”。一些专家认为我猜测的有道理,甚至百分百准确。一位书法家看了我发他的照片,说这字力能扛鼎,流畅庄严,应是清代书法。
古人真是有趣,走着走着还能停下来为石头取名,刻字。他们心里不仅有远方还有诗,有天地,有风景。这就是古文化的魅力,古道的魅力。现代人容易功利、浮躁,真应该停下来反省反省,我们缺失太多。
古道从这里开始陡下到石洞沟,一座古朴的小石桥——汉源桥连接了两岸。古道在草垛、菜地、麦田之间上爬,越来越陡。石洞沟峡谷幽深,两岸深切。我终于明白,这段古道得以完整保存,是因为现代公路受坡度限制,只能向西经财神岩、杨家湾绕行一个大大的“几”字到达普安镇。
这段古道应是剑门蜀道中最为陡峭的地段,看情形驴和马是可以行走的,马车应该不能,如马车长途运输,估计这一段只能人工转运。据记载,剑门蜀道古驿站所设“扛夫”数量是马夫的十倍,转运这活估计大多由“扛夫”干了。
古柏虬枝,千姿百态。特别是青石板梯步,非常整齐完整。偶尔碰上一二村民,对于古树的热爱溢于言表。他们也学着大柏树湾的样子给古柏取名,还指导我们怎么观察,从哪个方向观察才像。
上行爬坡的古道旁,立有一块石碑,碑文已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上两步,天突然亮敞起来,“亮垭”这个地名也许就这么来的吧。一个宽敞台地,台地边有一残破观音庙,老乡王金说这庙之前是诸葛亮的阅兵台和烽火台。我信,这地势本身就是“台”,台下是最好的屯兵之地,天造地设的指挥台,正好供将帅发号施令指挥千军万马。
一条硬化的村级公路伸进来,外接108国道、G5京昆高速。这里农户密集,炊烟袅袅,给人一丝人间烟火的温暖。
王金与老伴在家,还有个小孙孙,见我们上来,回家给我们烧火。这是农村的习惯,冬天坐着说话,要烧一堆火的,不然显得不热情。这里的土地名叫石洞沟,属于剑阁城北镇亮垭村4组。他们小时候常看到拉练的部队从这古道上走过。如今,每年春天有许多驴友走过。
驿道的兴盛和繁荣,对于他们也是遥远的历史。
告别热情的王金一家,沿古道上行,穿过石洞沟,经二包岭,就到了老抄手铺。
新闻推荐
广元中学 因为爱,这个冬天温暖如春 广元市各校积极开展多样关爱活动
真心真情帮扶贫困户本报讯(何婕妤)“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真是心贴心的帮扶我们!”1月12日,广元中学帮扶组来到剑阁县武连镇水泉...
剑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剑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