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正扬帆 剑阁县开封镇肉牛养殖专业户缑朝宝的养牛经

广元日报 2018-11-29 01:01 大字

史杰本报记者朱斗峰

缑朝宝,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剑门山区开封镇西河边一户农家小院。上完小学后,由于家境贫寒,未成年便随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学有所成。1994年加入务工大潮南下广州务工,承揽家装业务,掘得人生第一桶金,2004年返乡创业,先后从事过房屋建修等。2014年开始涉足绿色农业开发,注册了开封镇宝来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封镇朝宝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

11月22日,剑阁县城正下着雨,在县农业局组织的涉农企业主与记者见面会上,记者和缑朝宝聊起了他的综合农业体的发展情况。为了深入采访,记者决定冒雨去他的企业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现代农业的氛围,于是坐上他的车直奔开封镇。

还在肉牛养殖场围墙外的公路上,电机的达达声便传入耳际。阵阵玉米桔杆的青甜味扑面而来,直沁入人的心脾,让人倦怠的神情为之一振。进得大门,是一幅忙碌而有序的劳动场景,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往饲料粉碎机的进料口传送刚刚从地里砍下来的玉米植株,出料口的岩坎下,粉末状的青料堆成了山。场院里,高大的黑鸭东一群西一伙地闲逛着,时而发出欢快的叫声。

到了他的肉牛养殖场,刚下车,看到饲料粉碎机下方的岩坎下堆积如小山的青料之后,他只对记者说了一句:“你随便看看吧,我把饲料堆一堆。”说罢,爬上铲车,熟练地操作起来,一边堆码一边指挥着工人。

记者走进板房牛舍,百十头大大小小的油光水滑的牛或站或卧,排列在饲料槽的后边。更有几头还在吃奶的牛犊,有的穿过栅栏,在饲养员专道上溜达,见到陌生人也不避让。

牛舍虽然规模不大,设施却也比较科学,纵向的饲养员专道从中间将牛舍一分为二,专道两边是高约二米的铁栅栏,饲料槽兼饮水槽沿铁栅栏一拖到底。牛舍的地面都经过了硬化处理,并且都留有一定的坡度,以便于牛粪尿的及时归拢收运。圈舍里干净整洁,飘散着一股淡淡的牛粪味,也没看见苍蝇蚊虫。牛舍外左后方的岩坎下,建有牛粪堆积处和尿液池,紧挨着的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和郁郁葱葱的柏树林。山坡上的树林里,是散养的仔猪群和鸡群,猪拱泥土,鸡栖树枝,一幅久违的农家景象。

2014年初,缑朝宝从外地引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共计100头,走上了自繁自养之路,饲养这批牛,成了缑朝宝的工作重心。他住进牛场,精心饲养。其间他查资料,向有经验的养殖专业户虚心求教。他引进的这两种牛的食量大,但不能一次喂太饱,需要多次喂料,由此,他总结出了一套“三看三定”饲养法。

一定专人饲养,掌握牛的进食情况,观察有无异常现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定喂料时间,根据牛的进食规律,一般喂料时间定在早上5时,上午10时,下午5时,分三次上槽,夜间补喂一次,每次上料前先喂少量干草,然后喂拌料,2小时后再饮水;三定喂料量,不能忽多忽少。“三看”是看吃料、看粪便、看反刍,掌握牛的消化情况,预防和及时治疗疾病。

在饲料的处理上,实行粗料细喂,科学搭配。动物的食料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饮食结构不能太过单一。如果太单一,一是影响进食量,二是会使之缺乏肌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增加饲料的多样性,满足肉牛生长发育的需要,是肉牛养殖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专业养殖户把废弃的秸秆变成了村民的财富,比如红苕藤、花生藤、麦桔、稻草、黄豆杆等,缑朝宝都按照需要进行收购。

身边有企业,总会给当地百姓创造许多机会,仅桔杆购买一项,可为当地村民贡献总量约50万元的经济收入。

既然定位为绿色养殖,从饮水卫生到饲料到疾病防治,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绿色养殖标准,不使用任何有害食品添加剂和生长激素。不仅如此,还间隔进行一定时间的放养。

发展生态农业。缑朝宝对生态农业的理解是十分到位的。

他是一个实干家,既然理解了,那就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以博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把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来的八百余亩抛荒多年的坡地进行了因势利导的整治。将坡地改造成梯田后,开始了集约化种植。实施粮豆轮作,高低套作。肥料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堆熟发酵后的猪粪牛粪,不足部分向当地村民购买,二是桔杆还田,使用农药化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绝不滥施滥用。几年坚持下来,土壤有了明显改善,粮食品质有了提高,产量有了一定幅度的回升,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基本扭转了农业生产只赔不赚的局面。在他的近千亩流转的土地上,除去部分作为牧草外,小麦、玉米总产量一般稳定在200-300吨之间,年总利润约20万元左右。

常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约4000个;常年租用各种机械约1200台次;常年支付村民工资约50万元;常年贡献村里经济总量约120万元。

这一组数据看起来太不起眼或太过平凡,但当今农村劳动力之中,很难觅得青壮年的身影,老弱病残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为这样一群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让他们能为家庭创造财富,为社会减轻压力,为国家减轻负担,从这个角度看,缑朝宝的生态农业携手一百多个家庭,三百余口村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路向前,实在是功德无量!

缑朝宝是个厚道人,从种植基地返回的途中,遇到从地里收工回家的村民,总是停下车招呼“上车吧”,直到车里塞不下为止。

凡是在他的企业里务工的村民,无论路程远近,他都要提供一顿丰盛的午餐,他对我说:“出门干活,谁能把锅背上呢!”“我别的不敢说好,但仅工人午餐一项,年消费肥猪在10头左右,啤酒约1000箱。”

缑朝宝的生态农业尽管规模还很小,也才刚刚起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距离他的目标还很远,但生态农业的航船既已扬起风帆,驶向深蓝的日子难道还会远吗!

新闻推荐

广元市供销基层社 实现农产品销售 40余亿元

本报讯(记者杨霞)记者日前获悉,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采取改造、提升、新建方式,打造基层社经营服务品牌,满足农业农村农民新需...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