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蜀也知画意浓 ◎唐 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成都晚报 2018-08-09 04:18 大字

四川山水,在清末以前,最著名的、流传至今的蜀道山水画的绘制者,是外省人,而不是四川人。这是笔者在写作《四川美术史》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这就是所谓的“不入蜀也知画意浓”吧。

四川山水,自古盛名。唐“大李将军”李思训(今甘肃秦安人)和“画圣”吴道子(今河南人)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这两幅图只是传说,并无真迹传下来。甚至关于吴道子是否来过四川,也有争论。好在山西师范大学袁有根教授《吴道子》一书,证明吴道子确实到过四川。《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是中国画史中一个著名故事。

宋徽宗《宣和画谱》著录“南宗”山水画鼻祖、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701—760,今山西人)画过《剑阁图》《蜀道图》,另外北方山水创始人荆浩(约生于850年,卒于五代后唐时期,今山西人)画过《蜀山图》。关于他们两人是否来过四川,无史料的证据,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也难以考证,只好将他们列入没有到过四川之列。不过,他们所绘蜀道山水画只是传说,作品现在看不到了。

目前,流传下来最著名的蜀道山水画无疑是《唐明皇幸蜀图》,传绘画者是号称“小李将军”的李昭道(今甘肃秦安人)。李昭道与四川的关系,不可考,史无记载,不过,由于他绘《明皇幸蜀图》,他应该是到过四川,很可能随唐明皇流亡之旅。

《明皇幸蜀图》是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之一,是著名的描写四川唐代蜀道山水的山水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为描绘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致使安禄山造反,攻破长安城。唐代安史之乱,玄宗携杨贵妃匆忙出逃,途经马嵬坡,奸臣杨国忠及杨贵妃皆为将士所杀,唐玄宗逃入四川事。《明皇幸蜀图》有多种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一幅最接近原作。

宋之后的元明清三代,由于战乱等原因,四川绘画非常不显,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在全国非常有名的大画家,当然更没有什么山水大画家。

说到这里,就要话归正传,回到标题上了。

那么,究竟是哪三位从没到过四川的大画家绘成了千古流芳的传世蜀道山水名画哩?

它们是明代仇英的《剑阁图》、清代罗聘的《剑阁图》和清代黄鼎的《蜀山积雪图》。

1

明代仇英的《剑阁图》

仇英是什么人呢?他是江苏人,约生于1502年,约卒于1552年,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他是全能绘画大师。山水画方面,他将“人迹于山”山水画形式推向顶峰。

仇英《剑阁图》中的剑阁指的是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的栈道,这里又叫剑门关。栈道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时修建的,是从四川通往汉中的要道。

仇英《剑阁图》是一幅巨幅的青绿山水画,作品色彩浓艳,光彩夺目,是仇英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笔法全学李唐。整幅作品峰峦重叠,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崖,近处是重彩辉煌的山峦,陡峭的绝壁如刀削一样,崎岖的栈道上树林成荫,残雪覆盖。栈道上的人马很多,但是每个人的神态动作却不相同。有的人骑在马上,艰难地前行着;有的人回头张望,还有的把手放在嘴边呵冻。这些细节的描写和这种丰满壮丽的场面,都是为了突出蜀道艰难这个主题。

作为美术史上的经典画作,《剑阁图》对后世画坛典范意义显著。纵然云栈人马跋涉画面乃古代山水画常见题材,但惟仇英《剑阁图》为后人楷模,成为范本图式。

仇英的《剑阁图》是中国300幅名画之一。

仇英一生并未来过四川,却画出如此杰作!

2

清代罗聘的《剑阁图》

罗聘是什么人哩?罗聘是江苏扬州人,生于1733年,卒于1799年,“扬州八怪”之一,他是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

罗聘的《剑阁图》是他为他的好朋友、即将入蜀赴四川简州(今成都简阳)判任的水屋先生张道渥所绘,根据李白《蜀道难》诗意所作。

罗聘的《剑阁图》在构图上采用五代、北宋画家惯用的全景式构图,画的下端临水处是一座山岩,岩下设一旅店,有屋三五间,屋前大路上,一行贾旅正缓缓走向旅店。店后是数座山岗隔水相峙,岗上山路崎岖,山路尽头石壁陡峭,栈道依壁而出。危岩下,架一板桥,数骑策马而过。过了桥,一座山崖迎面壁立,崖上古木参天,苍松垂挂,崖间飞瀑如练,隆隆轰响,崖腰栈道如蛇,盘旋而上。上了崖顶,云烟滚动,伸手可触,人若在云中行。穿过云层,两座山峰并峙鼎立,直插青天,雄壮威严,令人不敢狎近,两峰间有一空隙,隙间架一小桥,桥下深不可测,这便是一人守关、万夫难过的剑门关。越过剑门,仍是栈道延绵,万峰隐隐,不禁使人望而生畏。作者运用高远、深远和步步深入的方法,由近到远,由平到奇,由稳到险,由易到难,让观者越发感到剑门之险和蜀道之难,从而对旅者产生宛如“上青天”的同情之心。

此图是中国150幅名画之一、中国300幅名画之一。

罗聘虽然一生从没有到过四川,但凭他深博的学识、娴熟的技巧,以雄健奔放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夸张的手法,不仅表现了蜀道的艰险,而且喻示了人生之艰难。

3

清代黄鼎的《蜀山积雪图》

黄鼎是什么人哩?黄鼎是江苏常熟人,生于1660年,卒于1730年,他是“娄东派”主要画家,善画山水,临摹古画,咄咄逼真,尤以摹王蒙见长,后学王原祁,一变其蹊径。笔墨苍劲、画品超逸。

黄鼎的《蜀山积雪图》,以高远法构图,尖峰冷峭,酷肖剑芒,丛簇兀立。江风萧瑟,气势宏远;其间屋舍参差,茅结林舍,板桥无人;山路崎岖,直通峰顶;山间流水潺潺,细瀑清泉,在石隙林间穿行飞流;树木用笔坚挺,姿态横生。

《蜀山积雪图》以披麻皴写群山,用笔虚和文秀,置景造物,平和虚灵,其墨色淡雅,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元人山水的气质和精神。其师王原祁认为山水画用笔应有粗细、浓淡、乾湿的变化,才能使描写之物具有生命力。因此黄鼎学画先从元人画着手,往上追随宋人技法,从董源、巨然及至倪瓒、王蒙,并对黄公望的浅绘山水技法,尤有独得的诀窍。

黄鼎平生从没到过四川,但是他将蜀山寒冬之亘古荒幽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图现藏四川省博物院。

从以上可知,在清末之前,蜀道山水画作可谓代不乏人。

“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是现代大画家黄宾虹先生于蜀游途中偶遇青城飞雨,静观自然灵气而作的诗句,是中国绘画史上描述巴蜀山水的名句,2018年6月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就冠其名“入蜀方知画意浓”。

不过,我们从以上仇英、罗聘、黄鼎等古代绘画大家所绘的蜀道山水名画可知,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画家们不但有“入蜀方知画意浓”的现象,还有“不入蜀也知画意浓”的实践,并且,这种实践在中国美术史上是非常灿烂的一笔,其深远意义并不亚于黄宾虹、徐悲鸿、陆少俨、董寿平等现代及当代画家的入蜀。

至于他们怎么能够画出如此的蜀道山水名作,那应该是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了。

新闻推荐

量身定清单责任发“点球”——剑阁县推行“五张清单”促进“主体责任”落实纪实

王振洲本报记者崔华忠“二季度信访举报65件,立案查办23件,县纪委量身定制的清单很直观,能及时掌握分管领域存在问题的人和事...

剑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剑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