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上县官交接古树延续至今

四川日报 2018-07-27 09:22 大字

□本报记者杨琳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杰出的文学作品,让“蜀道”天下闻名。不过,在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看来,李白丰富的想象,也导致世人对蜀道产生了一些误解。其实四川人很早就打通了蜀道,和外界有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古人对蜀道上的地标翠云廊的保护,也值得后人深思。川人智慧早让“蜀道难”变“蜀道通”

我们常说的蜀道,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蜀道。狭义的蜀道,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都属于此范围;广义上的蜀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四川通向外界的道路。“从成都出发,通过蜀道往北走,经过驷马桥、罗江的白马关、绵阳的富乐山,然后是江油、剑阁……”袁庭栋描绘出蜀道的路径。

“但是《蜀道难》太有名了,大家都觉得蜀道太难走,其实很多考古资料证明,在古蜀甚至更早,四川和外界就有经济文化交流。”袁庭栋首先“纠正”了对蜀道难的认识。蜀道虽难,但并非李白诗中“不与秦塞通人烟”那般闭塞。“现在有很多考古资料可以证明古蜀时期,甚至更早,四川对外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在三星堆、金沙,有中原、浙江的玉器,有印度洋的海贝,那个时候四川已经跟外界有联系了。”

古代的四川人,用智慧和劳动,把地理上的困难,变成了经济、文化的通道。“‘蜀道通\’,怎么通?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道就是栈道,桥就是索桥。”袁庭栋说,四川的索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史料记载,都江堰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全世界有可靠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索桥。栈道和索桥,都是四川人的伟大创造,让四川人走出盆地,与外界有了交流。”保护古树古今官员都有考核

在袁庭栋看来,蜀道一步一景,每一处都称得上是“地标”,但最让他震撼的是位于剑阁县和梓潼县的翠云廊。翠云廊在古代被称为剑州路柏,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这里的柏树相传为张飞栽种,所以又称“张飞柏”。

袁庭栋曾去过翠云廊,两旁壮观的千年古柏树让他叹为观止。“翠云廊全面建成、维护,至少有五六百年,这也表明了古人从来重视环保,重视生态,而且祖先们把道路和行道树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创造。”

更难能可贵的是,四川人在保护古树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明清时,翠云廊古树的保护,被纳入了所在几个县知县的政绩考核。当他们离任时,必须跟下一届知县交接古树,如果有死伤,就要补种,补不起,他就走不脱,影响仕途。正是一代一代人对古树的保护、交接,所以现在才有这么漂亮的翠云廊。”

新中国成立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树保护,除了禁止砍伐、加固维护,每年还要进行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接力”保护古树,在今天也有明确规定。据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天勇介绍,2014年出台的《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保护区实行县乡(镇)两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离任交接制度。现在,翠云廊共有千年古柏7820棵,在树籍簿里都有详细登记,行政长官离任时也像古时县令那样要对古树进行交接。

新闻推荐

柘坝乡强力推进“清卡行动”

自开展“清卡行动”以来,剑阁县柘坝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清卡行动”作为最大的惠民惠农工程,结...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