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群众当亲人——记昭化区农业局驻该区刘家河村农技员李静华

广元日报 2017-08-21 01:30 大字

本报记者刘怀英

李静华被派到刘家河的头一天,该村五社建卡贫困户刘玉磊的父亲刘永泽听她讲完青椒生产技术后,立即跑到自家树上摘了一筐梨子,硬塞到李静华手里说:“这么热的天,还来教我们种辣子,我家没啥好东西,带几个没打过药的梨子解渴免得中暑”。老人朴实的话语,让她很感动。

刘家河村下辖5个社,205户812人,其中建卡贫困户51户175人,贫困发生率达21.5%。如何帮助群众脱贫?她与村“两委”一道,一户户上门走访,找穷根寻对策。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刘家河村初步走出了一条“1234”产业扶贫之路,为全村51户175人脱贫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村一品确立村域主导产业

“要想彻底脱贫,村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不行。”2016年底,李静华与刘家河村“两委”、贫困户一起讨论。刘家河村交通方便,土地、山林资源丰富,适宜种养结合、生态发展之路,大家一致决定在全村主要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结合发展肉羊、生态猪养殖。定了就干,按照“一村一品”布局,科学编制了村域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全村发展特色蔬菜1200亩、猕猴桃70亩、牧草60余亩,存栏生猪3500头、肉羊800余头……初步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格局。

两园联动建实产业示范基地

主导产业确定了,群众干不干是关键。怎么让贫困户响应、跟进?示范带动是最有效的办法。

依托退耕还草、产业扶贫等项目引导,以村建立主导产业示范园,带动农户发展小庭园,建好示范基地带着群众一起干。

按照这一思路,今年初,村上定下“哪里的群众积极,示范园就选在哪”的“基调”,以此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全村各社积极响应,2社社长王明光动员群众主动出土地、出人力,清杂去乱为改土建园做准备,蔬菜示范园如愿落地在2社。

以此为核心,规划在2、4、5社建户办小菜园,在1、3社建户办小养殖园,由村“两委”、升藤蔬菜种植合作社、农户合力共同推进。在园区经营和服务上,采取“合作社+村产业园+农户小庭园”联动发展,按照统一育苗、统一农药肥料配送等“五统一分”模式,带动全村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建立蔬菜特色园350亩,建蔬菜大棚21个……

三大主体能人引领互助帮带

谁来种?怎样把贫困群众带进村主导产业链?

2社贫困户刘登玉的儿子王明全2014年就牵头组建了升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但不知道如何搞。

李静华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合作社真正发挥带动产业发展作用。她首先指导合作社规范建社,从产前物资供应、产中技术培训指导、产后销售等如何为社员服务,如何通过分红、二次返利等与社员建立紧密的关系,如何建好账、管好账等方面,与王明全的团队沟通。同时,积极动员全村种植蔬菜的农户入社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承包地、政府扶持产业补助资金入股合作社。

两个月时间,合作社已有社员106人,其中贫困户51户。去年与剑阁金锣食品公司、广元奇文豆瓣厂及南充、重庆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合作,发展海椒、豇豆等蔬菜80亩,亩收入超过4000元以上。目前像这样的合作社还有勇兴生猪养殖、辉腾猕猴桃种植等3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户自己有技术、能“造血”是根本。

在李静华的建议和联系下,以村、社为单位培育科技示范户、致富能人并送出去培训,回村社后组建科技服务队。同时,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2016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5人(其中贫困户15人),科技示范户25户(其中贫困户10户),致富能人15人,通过富人带穷人、先富带后富,轻松地让贫困户学到了农业产业技术。李静华还通过多方协调设立了刘家河村电商服务站,为群众代购日用消费品、代销土特产品,2016年实现网络销售20余万元。去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0元,80%以上贫困户收入超过了脱贫线。

“老百姓现在在地头忙的时候多了,收入来源宽了,村内的闲人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村支部书记王声文深有感触地说。

“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这就是李静华在刘家河村最大的感悟,帮助老百姓脱贫只要以心交心,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关心、拥护。

新闻推荐

广元市举办应收账款融资对接会10家企业现场签约近15亿

为进一步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银行扩大应收账款融资规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10日,广元市举办银企应收账款融资对接暨业务培训会。市政府、市金融局、人行广元市中心...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