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民间板凳戏

南充晚报 2020-09-15 00:56 大字

□ 黄再林(顺庆)

川北板凳戏源远流长, 民间俗称打围鼓、唱玩友。查阅有关史料,早在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苍溪县东溪场成立“川剧班社”“玉仪班”的同时,就创建了川剧玩友业余组织。辛亥革命后,南充各县的音乐会、玩友班社迅速发展,产生出合资经营与个体开办两种形式。进入民国时期,川北各地相继成立了“玩友乐社”“玩友俱乐部”“玩友大会哨”“老郎会”“松寿梨园”“金石声剧社”等等,类似于板凳戏的玩友组织就达129个。

长期以来,游离民间的玩友班社,既是川剧爱好者的娱乐休闲阵地, 同时也培育出一大批梨园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后,川北市县玩友中的各类名角,相继走上了专业戏剧舞台。至此,民间传统的板凳戏也产生了新的组合, 从玩友中派生出登台表演的业余戏班, 且实行有偿服务。但仍有不少团队固守原有阵地,植根于民间。

玩友,顾名思义,以玩会友,以乐交谊。当然,任何一个群众性娱乐小团体都离不开组织与策划。 也许是玩友们约定俗成, 各类行当乐于听从鼓师(乐台指挥)安排。川北板凳戏一般不进入剧场,多以茶馆酒肆、庭堂院坝为场地。其参与者极其广泛,除团队成员外,还有当地的老戏迷(乐意为活动服务的群众),以及围观的听众。但凡活动之日,玩友们相约而至,落座于条形的木板凳上,无须粉墨着装,也不登台表演,大伙围着几张拼合的木桌,各自摆开“场面”(击乐、弦乐),尔后,一切均按鼓师手中比划的“签子鼓眼”,开启活动帷幕,进入戏路。由此可见,一场板凳戏唱得好与否,关键取决于鼓师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譬如:生旦净末丑“唱口”们的技艺,起码要达到吐词清楚、字正腔圆;腔中有戏、讲白有韵的水准。再者,围坐的上下手琴师,以及各方击乐手,须具有熟练的过硬功夫。如此吹打扯唱,珠联璧合,方显玩友们自我陶醉的兴致和娱乐品位。

曾经, 在剧场艺术处于不太景气的时节,民间板凳戏却孕育着勃勃生机。可以说, 玩友们的凝聚力在于共同热爱传统文化, 他们与民间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川剧艺术的振兴与发展,甘当鞍前马后的吹鼓手。其次,玩友活动长期扎根基层,以茶园为阵地,极大地方便了文娱爱好者的休闲生活, 成为城市社区文化和老年文化的一大特色。毋庸讳言,玩友团队不是铁饭碗,虽有微薄补助(红白喜事有偿服务), 也得靠艺术去创收。因此,队伍各类成员必须独当一面,且提倡一专多能。而且,群众队伍来去自由,经常面临全新组合,充实精兵强将,保持旺盛势头。玩友中既有戏剧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又有艺苑中刚破土的新苗。真可谓:老中青少阵容齐,川剧艺术有来人。

民间板凳戏沿袭至今,习俗依旧:各地玩友相聚合弦、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研讨剧本、 互教艺徒, 一般都在茶园进行。 不言而喻, 玩友活动当属茶文化之列, 而且在寓教于乐之中产生着极大的社会效益。玩友们的座唱,也是一种文化宣传形式,无论是演唱传统戏、现代戏,其内容都传播着精神文明,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群众在娱乐中也可受到教益与启迪。川剧舞台上演出的剧,也是玩友座唱的戏,虽形式不同,但类似唇齿手足,从某种意义上讲,玩友座唱还填补了舞台演出之不足。 座唱演员置身于群众之中,台上是玩友,台下是茶友,演员群众接触密切,相敬如宾,水乳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受群众酷爱的玩友活动,如沐春风,遍及全川。至此,川北民间板凳戏赢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鼎盛时节, 各地玩友团队迅速递增,演唱赛事、联谊交流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创全川同行之最, 名噪巴蜀。正是这一时期,兴许是板凳戏(打围鼓)独特而又接地气的一个“座”字,引起了川蜀戏剧界同仁们的关注, 历经鉴赏与解读, 人们又赋予它新的称谓:“川剧座唱”。

板凳戏是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世相,它是川北儿女热爱生活、创造幸福、感受和谐的心理外在反映。群众的艺术,瑰丽在民间!

新闻推荐

紧扣发展主旋律唱响质量最强音 广元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综述

深入基层指导企业安全生产开栏语质量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引导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

苍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