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练出“读心术” 干群“同心”奔富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6-30 06:12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近日,苍溪县歧坪镇农技推广站站长陈仕敏翻出他的驻村日记,再次就帮扶工作的得失进行了反思。村民有的善良,有的能干,有的自尊心超强,也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他说,只有练出“读心术”,开展群众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究竟怎么干?

退伍老兵给他上了一课

院坝杂草丛生、灶台一片狼藉,猕猴桃排湿沟依然没有清掏……上次叮嘱的几项事情,寨堡村1组贫困户雷申富硬是一项都没有做。

陈仕敏又把清掏的原因讲一遍:“猕猴桃开好沟,大雨来了不怕水漫,可以预防根腐病,不会死树。”

雷申富笑嘻嘻反驳:“哎,老陈啊,就我老两口子在家,弄那么干净干啥,那个猕猴桃沟沟不要急,猕猴桃一下死不了。”

陈仕敏还想说,雷申富却一扭身:“我那玉米地里的草还没有除完,你快去忙你们的,我走了。”随着话音,真就咚咚咚走了。

后来陈仕敏了解到雷申富是个退伍老兵,说起来是这那都懂,做起来却这那都推。其实,是典型的口服心不服。

对待贫困户,要不要像个保姆事无巨细都去管?他们虽穷,却不是小孩子,对事情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轻重排序。陈仕敏反思道,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吗?有没有可能群众的判断是对的,群众的智慧经验是可取的;如果锄野草真的紧迫于掏沟呢?

陈仕敏陷入沉思……

农机推广失败

“免费午餐”变了味

寨堡村5组组长周大贵种有14亩水稻,是他家主要收入来源。他的稻田附近有水库,水源有保障,又在水泥路边,面积也较大,非常适合机插秧等机械化操作。

陈仕敏推荐他去学习了7天操作技术,还拿了一台崭新的价值2万元的久保田步行式插秧机给他,第一年还免费赠送了种子、肥料,总算把机器用上了。没想到新的机具仅用一季就坏了,加之没有了免费农资,机插秧技术推广在寨堡村遭遇失败。

由此陈仕敏悟到:免费午餐既吃不得,也送不得,还是应该让市场去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他说,距离寨堡村不到4公里的村子就有专合社,提供农机服务、植保服务等。“我们补贴专合社一笔钱,请他们为寨堡村村民提供服务。”陈仕敏说,村民尝到甜头后,慢慢愿意自己付费来购买这些服务。

如今病虫害防治、育秧栽秧等社会化服务在老龄化严重、劳力短缺的农村受到了村民极大欢迎,只要服务到位,收钱也愿意。反之,免费并不总能激发积极性。

实事求是搞产业

“创造条件”要适度

“我们寨堡就喜欢种粮油,特色产业种不出来。”当初,村党支部书记宋俄邦告诉陈仕敏。如今,猕猴桃丰收,果农舍不得卖给合作社,自己家的年轻人用手机就在朋友圈卖了。

即便如此,也不应盲目推广。陈仕敏认为,猕猴桃产值是高,但也需要精细管理。不顾寨堡村现实,“创造条件”硬上的做法必定不能持续。由此只在一二组推广,这里有业主带领,果园相对集中,技术、农资、劳动力方面可以相互照应。

好在通过积极争取,村里项目多:复耕撂荒地扩种大豆、大豆猕猴桃套种、绿色水稻订单种植等。帮村民找到各自的优劣势,才能避免盲目效仿、资源浪费等情况。

如今,帮扶村虽已脱贫,但产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方兴未艾。驻村工作让陈仕敏从以前单纯的技术指导,变为全方位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关切,有时钱多钱少不是最重要的,理解和尊重才重要;有时方法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态度和关系才重要,这就是扶贫工作的“读心术”。

新闻推荐

昔日百亩荒山地而今十里花果香 记苍溪县运山镇文庙村张斌跨越半个世纪的果树“情缘”

本报记者向国军夏意浓,万物葱,瓜果飘香醉东风。6月中旬,记者走进苍溪县运山镇张斌的百亩果园,一棵棵果树苍翠挺拔,满树的果...

苍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苍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