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号”爱心专列再出发 护送200名在浙四川老乡回家过年
护送200名在浙四川老乡回家过年 “封面号”爱心专列送四川老乡回家过年。
何以菊
何明江
漫漫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戴竺芯摄影报道
1月15日上午7点过,杭州室外冷风刺骨,火车东站到达大厅里却充满暖意——一场特别的赠票仪式正在进行。
2020年春运期间,封面新闻联手王老吉发起“让爱吉时回家”关爱行动,打造两列“封面号”回川专列,向在粤、浙两省的四川老乡赠送免费车票,护送他们回家过年。
15日上午8点44分,杭州东至成都东D2262次“封面号”专列准时发车,200名四川老乡坐上了专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全程跟车报道,记录14个半小时的旅途故事。
杭州打工老人
女儿不停弹视频陪伴回家路
“妈,你上车没,旁边坐的什么人啊?”1月15日上午8点40分,刚刚坐上D2262次“封面号”回川专列,何以菊就接到了女儿的视频电话,她赶紧把镜头对准旁边座位,“是两个美女,你放心吧。”
何以菊今年60岁,老家在广元苍溪县。为了供女儿读书,她于8年前来到杭州打工。在建筑工地开电梯,每月2500元包住,工资虽然不高,却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开支。
“以前过年回家都是女儿给买票。”何以菊说。去年,她跟着老乡坐了大巴,谁知道先被“卖”到了南充,又换车去成都,第三天才回到家。
“我下车埋怨女儿把我丢了,所以她这一次特别担心我。”一路上,何以菊多次接到女儿的电话、视频,虽然有时会打断睡梦,但老人心里还是开心的。
“我在外面打工最想念女儿啦。”何以菊说。今年,女儿大学毕业了,但是工作还没完全落实。春节过后,她还会返回杭州打工,“女儿刚毕业工资不高,我能挣多少是多少,给她减轻点负担嘛。”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女儿找到相伴一生的人,这样她就可以不用打工,与家人团聚了。
大凉山女博士
爱心专列缓解我抢票的焦虑
从长三角杭州到大凉山西昌,2300公里的长途跋涉,何明江每年都要经历两次。1993年出生的她,于2015年保送到浙江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连读硕博。每年春运,她都要经历抢票大战,两程长途车,回家就像打仗。今年,她申请到D2262次“封面号”回川专列的免费车票,抢票压力也减轻了一半。
“以前都是先坐动车到成都,再转慢火车或大巴回西昌。”何明江说。杭州到西昌没有直达火车,到成都的动车基本都要晚上才到,通常需要整整两天才能到家。有时候买不到回成都的票,她会先坐高铁到昆明,再坐慢火车回西昌。
旅途中,她喜欢跟同行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她愿为需要的人援手,也得到过陌生人的帮助,“在往后的生活中想起来都会觉得温暖。”
在杭州五年,何明江最难忘的是家乡的美味。每次返程回校,父母、爷爷奶奶都会把她的行囊装满,“他们恨不得让我带上腊肉,可是在学校也做不了呀。”
今年夏天,何明江就要博士毕业了。她的新年愿望是在四川找到满意的工作,父母家人身体健康。
另类“老漂族”
抱琴访友尽享异乡生活
所谓“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居住的老年人。在春运迁徙大军中,“老漂族”的规模不断增加。
1月15日,D2262次“封面号”回川专列上,记者遇见了一位另类“老漂族”。在她的身上看不到想家、没朋友、孤独等“老漂族”身上的标签。相反,她每日在照顾儿子之余,抱琴访友,观景揽胜,尽享自己的生活。
披肩长发、全黑素衫,以珍珠胸针和耳坠修饰,整个人显得温婉素雅……初见漫漫(化名),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位“老漂族”已年逾五旬。
退休前,漫漫在成都从事机械工程相关的工作,曾借出差之机,流连过苏杭的湖光山色。2014年儿子大学毕业,她遂建议儿子去杭州工作。2018年退休后,她便随儿子去了杭州。
漫漫热爱音乐,已经学习了四五年的古琴,现在又学起了吹箫。“这两个乐器和我的性格很像,内敛、不张扬。”交谈时,她声音轻细,好似琴声缓缓流出。
去了杭州,漫漫也没有丢下兴趣爱好。她用一年多的时间找到心仪的老师,又结交了一群琴友。现在,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抱琴访友,欣赏杭州美景,“当然啦,还是要给儿子做饭的。”
列车上,漫漫的座位旁边放着两个大件行李,那是她的宝贝——古琴和箫。“之前有一次回成都几天就没有带,我后悔死了。”现在,她不管去哪里都要背着琴,“回去也要会琴友嘛。”
之前两年春节,她都因抢不到票没能回家。今年幸运收获回川爱心专列,她很是欣喜,“家里还有老人,过年了,还是想回家看看。”
新闻推荐
“背”着父亲上班 记“四川好人”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宋科友
本报记者孙汉百善孝为先。在广元苍溪县,就有这么一个孝老爱亲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宋科友,是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一名普通职...
苍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苍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