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组合拳力拔贫穷根 广元市健康扶贫筑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防护墙

广元日报 2019-11-07 00:50 大字

昭化区明觉乡利华村的高雪莲,就是广元市近3万名通过健康扶贫行动扶起来的受益者之一。

6年前,高雪莲和丈夫刘福光通过银行贷款、亲戚帮助拼凑20余万元,修建了400余平米的养猪场,买了20头母猪。

2014年,高雪莲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成天浑身酸软无力,大脑昏沉,连洗衣做饭等简单的家务活也干不了,因为无法劳动,家庭没有了收入,儿子上学每月的生活费都成困难,加上外欠的借款,导致高雪莲的病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一个家庭就这样陷入“因病致贫”泥潭。

2016年,全市健康扶贫工程启动后,高雪莲被纳入健康扶贫救助对象,看病也就不再拖了,接连在昭化区住院治疗几个月后,她的病情不但得到缓解,而且医药费花销也很少,只承担总费用的10%,极大地增加了她脱贫致富的信心。

然而,一年后的2017年8月,已经脱贫的高雪莲病情再次复发,症状较以前更加严重。到市中心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右侧眼动脉段动脉瘤,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整个手术、治疗费用大概需要13万元左右,这让刚刚脱贫的家庭面临再次返贫的危险。当地政府按照大病救助范围,再次对她实施医疗救助。

2018年,高雪莲在市中心医院接受了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此次手术共花费13万余元,通过医保报销、健康扶贫救助基金补助、财政兜底等,高雪莲仅花费1万余元。

如今,疾病治愈后的高雪莲,又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能力帮助丈夫管理养猪场。

探索一套机制“四大工程”扶起10万因病致贫群众

2015年底,全国脱贫攻坚首战打响后,广元市初步统计的因病、因残致贫返贫人群高达22.9896万,其中像高雪莲这样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高达9.88万,占比43%。

如此庞大的群体需要“医疗救助”谈何容易?

健康扶贫“帮扶谁、怎么扶、谁来扶”?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

没有项目资金,没有经验借鉴,健康扶贫的突破口在哪里?

牵头全市健康扶贫工作的市卫健委反复研究后提出“四精准”原则:各县区对建卡贫困人口逐一开展疾病精准识别,精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精准测算医疗费用,建立层层审核制度,落实县区政府医疗救助的兜底责任,对重大疾病患者、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实施精准医疗救助。

2016年4月,广元市经过各县区前期先行先试,总结提炼了昭化区“把贫困患者在区域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控制在10%以内,特困患者区域内住院费用个人零支付”等每个县区探索的特色和亮点,同时结合各县均存在建卡贫困户出院后报销要奔走于多个部门、医疗机构垫资额度大的共性问题,按照国家“三个一批”政策精神,探索健康扶贫帮扶措施,率先提出“精准识别、医疗控费、打捆付费”办法,通过新农合倾斜保障报销、民政救助、医院减免、财政兜底等多种措施,加大对因病、因残贫困群众的医疗扶持,为全省“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专项方案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路径。

同时,针对贫困患者就医费用报销程序繁琐、等待时间长、医院资金垫付压力大等问题,采取“三集中”方式,推行贫困患者住院费用报销、门诊慢性(重大)疾病报销、医院垫付费用结算三个“一站式服务”,实现贫困患者费用报销零跑腿、医疗机构资金垫付零压力的目标。

2016年4月,市卫健委牵头拟定《关于做好医疗救助扶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印发到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重点对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责任落实、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4月26日,组织召开全市健康扶贫现场推进会,整体推进全市医疗卫生扶贫工作。

“感谢国家的健康扶贫好政策,我现在能打工挣钱了。”2016年,全市“特困患者区域内住院费用个人零支付”政策出台后,因股骨头坏死丧失劳动能力多年的昭化区吴春华被安排在当地区人民医院进行了股骨头置换,治疗费、住院费用共2.8万元,经“打捆付费”和政策兜底支付,吴春华本人1分钱没花就得到了治疗。如今恢复劳动力后,吴春华在洗车场打工每月能为家里增加收入3000多元。

云峰村村民杨绍敏患尿毒症多年,每月需血液透析10次,每次800元,全年仅血液透析就要花费9.6万元,患者需全额垫资后经农合报销3.8万元,自付费用高达5.8万元,成为典型的“因病致贫”患者。自广元市探索的健康扶贫政策实施后,他被安排到定点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实施“打捆付费”的政策,通过医院减免(每次400元)、医保报销(每次315元)后,患者单次血液透析自付仅85元,全年仅需自付1.02万元,每年为患者节省自付医药费用近4.8万元。目前,该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信心。

为对全市患重特大疾病、慢性疾病的贫困人口开展医疗援助、医疗康复、心理援助和扶贫助残等帮扶活动,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17年,市卫健委牵头成立了广元市医药爱心扶贫基金会。全市贫困人口重特大疾病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在通过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补偿、疾病应急救助、民政医疗救助、大病商业保险、新农合重大疾病专项补助等医疗保险制度依规报销后,针对患者个人支付部分进行补助,为解决贫困人群患重大疾病看病就医提供重要保障。

有了健康扶贫各项救助措施,4年前患“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喻文珍,如今可以下地劳动了。

喻文珍是苍溪县陵江镇钟浩村六组村民,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4年前,喻文珍出现腰腿疼痛,但因经济拮据没及时去医院看病,而是拖着疼痛的身子坚持劳动。

2017年底,她双腿疼痛明显加重,逐渐出现行走困难等症状,被苍溪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需要手术治疗更换股骨头,医药费用需六七万元。

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治病?

就在一家人为医疗费用百愁莫展的时候,该县实施的医疗卫生脱贫惠民政策,尤其是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报销这一政策解了喻文珍的燃眉之急。因属于免费住院治疗对象,她先后两次入住苍溪县人民医院,没花1分钱治疗费就更换了双侧股骨头。

组建一支队伍“七大行动”筑牢群众健康堡垒

朝天区麻柳乡乔田村7组村民杜甫先怎么也没想到,2年前差点命赴黄泉的丈夫如今不仅能够站起来,还能生活自理,这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7年11月,杜甫先的丈夫赵普山突发格林巴利综合症,全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家里仅有的3万元花完后,还欠下8万元的外债。

正当这个家庭陷入绝境之际,当地政府按照“临界贫困户政策”,将他纳入即将“因病致贫”帮扶对象,按市健康扶贫政策对他进行前期补助和后续治疗帮助。

“病危期间,老公花费的12万元治疗费通过医保报销7万多元后,卫生扶贫基金加上民政救助等各种救助,又为我们补助了将近3万元,自己实际只花了2万元左右。”

杜甫先说,其丈夫度过危险期转回区医院后,2年多来所有的治疗费大概有3、4万元,但是都通过健康扶贫政策报销了。

2年的康复期间,朝天区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健康帮扶3+x团队”每月要轮流到赵普山家进行用药指导、政策宣传、健康随访和康复指导,破解了他在家康复治疗出行不便的难题。

通过医疗救助,赵普山已能生活自理。如今,杜甫先终于可以腾出身来,每天在当地的矿泉水厂打工。

看病有保障,健康有人管。广元市探索实施的健康扶贫政策,让杜甫先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2016年6月,市卫健委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回头看”行动,着力解决识别不精准的问题。通过回头看发现,各县区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中,还存在病情诊断不精准、治疗方案制定不精准、医疗费用测算不精准等问题,随即建立了市级医院指导县区工作制度,由6家市级三级医院对口指导7个县区。

2016年8月开始由6家市级三级医院选派100多人组成市级专家团队,分别与县区建立一对一联系指导和精准再识别工作关系,对每名贫困患者的医疗救治方案进行再次审定,建立健全医疗救治工作台账,开展分级诊疗、分类施治工作。

市级专家历时1个月,摸清了贫困患者的疾病情况、完善和细化了治疗方案。全市2015年底的229896名因病、因残建卡贫困人口中,像高雪莲一样需要医疗救助的有63267人,占比28.36%,其中需要大病救助的29852人,占比12.99%。

为让贫困群众少生病、少跑路、少花钱,广元市在实施医疗扶持的同时,还在全市实施公共卫生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帮扶、卫生人才培植、分级诊疗推进和生育关怀“七大健康扶贫行动”中,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问题,构建“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七大行动”把健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重要实施内容。加强卫生工作支援力度,全覆盖实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二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卫生院。利用专项资金推进县级医院提标升级,加强贫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加快推进贫困县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和康复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能力。

比如,朝天区人民医院与汪家、麻柳等乡镇卫生院共同组建了“医联体”,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卫生院首诊比例,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2017年8月,朝天区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到麻柳乡卫生院,为该乡村民刘大爷实施手桡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

“七大行动”中,各县区建立了“3+x”家庭医生结对服务体系,由1名市(县)级医疗专家+1名乡卫生院医生+1名村医+x名卫技人员组成服务团队,与精准贫困户签约服务。定期深入村组农户,对健康状况一般的建卡贫困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就诊指导和一般诊疗服务;对患病、重大疾病和慢病患者实行结对帮扶、疾病治疗和大病救助。

69岁的嘉川镇五红村村民苟尚志因长期患有慢阻肺、慢支炎等疾病,不仅治疗费用曾给家庭带来不少负担,每次到上级医院看病的往返差旅费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7年10月开始,村卫生室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运行后,让他和村邻们不出村就能看到县上、市上、省级医院里的“专家号”。

在着力提高群众现代化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能力中,全市对所有贫困村卫生室进行了统一改扩建,不仅保障了建筑面积,设置独立分区的观察室、输液室、治疗室、药房等“三室一房”,各村还建起了现代远程会诊系统,分别与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市中心医院等单位开通了远程会诊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诊疗服务资源。

建设“一个中心”实现老百姓家门口就近就医愿望

为降低贫困患者就医负担、避免群众“一病回到解放前”,市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以来,广元市围绕“健康广元”建设,做出了夯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布局,实现各类疑难危重症贫困患者在家门口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与川大华西医院、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北大医学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西苑医院、成都医学院、兰州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签署合作协议,通过高端医学人才引进、柔性引进人才等方式,加大对广元本土高端人才培养、重点专(学)科建设、高新技术开展。

——优化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以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三个市级“三甲”医院为引领,推动三个医疗协作区建设,网格化布局城市医疗集团,空间布局县域医疗中心及副中心,即以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朝天区综合医院4个县城医疗中心和20个县域副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辐射带动区域内、区域间能力提升和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形成了以区域医疗高地、公卫高地、医养高地和互联网+医疗健康高地的四大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重点专(学)科建设,全市建成国家级名医传承工作室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9个,市级重点专科49个,建成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2个、市级质量控制中心44个。呼吸专业、心血管专业、神经专业、肿瘤专业、精神科专业、针灸康复科专业、消化道专业、妇产科专业、骨科专业等重点专(学)科建设在川陕甘结合部的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显著提升,促进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步伐。

2018年,全市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基层卫生“健康守门”履职工程全面启动,推动医疗机构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创新“健康细胞工程”群众健康意识由“看病”转向“防病”

“你现在还吃酸菜吗?”

“很少吃了,酸菜亚硝酸盐高,容易致癌。”现在,自从范大爷成了家里的健康明白人以后,他家一改以前吃酸菜的习惯,在饮食卫生方面还特别注意“少盐、少油、少糖”,避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

培养健康明白人,是广元市在健康扶贫探索“健康细胞工程”的创新举措,以此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培养群众的良好生活习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农村群众“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有效阻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如今,村民们在家庭健康明白人的带动下,开始注重饮食卫生、每餐的食盐摄入量,一些“老烟枪”还成功戒烟。

“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健康村494个、健康家庭68872万户,培养健康明白人11.4万余人。”为提高农村群众健康素养,2017年,广元市创新提出了“健康细胞建设”构想。通过在昭化区、苍溪县开展健康细胞建设试点后,在全市推进健康村、健康家庭创建和健康明白人培养“健康细胞工程”。以健康家庭、健康村(居)建设为抓手,着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健康产业,从根本上、源头上阻击疾病发生,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确保退出脱贫后贫困户及非贫困户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梁译)

新闻推荐

揣“明白”不“糊涂” 苍溪县水利局强化廉政助推水利发展侧记

“条条水管通农户,家家灶台水龙头,扁担水桶成藏品,轻拧龙头水自来……”这是苍溪县白桥镇青林村村主任罗焕坤有感而发写的顺...

苍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