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上)
本报记者张园
规划引领——大手笔谋划现代之城
在老城土生土长的袁国章老人,今年已经88岁。在他的记忆中,40年前的广元城并不大,只有4条街,站在鼓楼,东西南北一眼就望得到头,上河街的青瓦平房一排排沿着嘉陵江紧挨着,那时的城区总面积就7.14平方公里。而现在,主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广元城区三环已见雏形,除了那座老铁桥依然横跨嘉陵江上,江畔早已高楼矗立,楼下江面上游轮如梭。
规划是城市的蓝图,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逐梦现代化大城市,一代又一代广元人接力奋斗。
从1985年建市之初到2017版城市总规修编,作为川北门户、蜀门重镇,广元先后历经了1985年、1994年、2004年、2010年、2017年五轮总体规划。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规模也由建市之初的20万人、建设用地18.12平方公里,将发展到2020年的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68万人、建设用地71平方公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发展由“旧城时代”走向“高新时代”。
1995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东城建设指挥部,削平了劳动大厦至地税大厦的小山头,利州东路由此延伸至到通大道路段。不到两年时间,地税大厦、中国信合等地标性建筑集中开工建设,广元城市快速向东发展,城市骨架不断扩大。
2003年利州广场的竣工惹火了东部新城,从劳动大厦至通大道,利州东路沿线进入了集中开发建设阶段,城市东延的节奏不断加快。
2010年,万缘新区的开发更是加快了东坝、雪峰片区的建设。
城市建设没有休止符。经过五轮城市规划和修编,广元城市空间构架不断扩大,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让这座城市更有灵性和生机。预计到2020年,通过“两核四片”的中心城区核心带动作用和三江新区的高标准建设,苍溪、旺苍、剑阁的撤县建市和27个重点镇建设的分类推动,广元将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天堑变通途——织就城市交通幸福脉络
日常出行、长途客运、快递物流,无一不是关乎百姓生活的大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元的公交车还采用人工售票与报站模式,广元长途汽车站常常排队到马路上,出租车屈指可数,大家在街上最爱叫的是“三轮儿”。
回首过往。1936年,广元境内的第一条公路川陕公路通车,全长200.8公里。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通车,成为四川与全国沟通的第一条铁路。
1985年广元建市时,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908.59公里,较1949年增长近20倍。
2004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59.7公里,除绵阳之外,高速公路与周边毗邻省市均未连通。铁路营运里程214公里,人均拥有铁路仅7厘米。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过三年灾后重建,广元的公路通车里程由2007年底的9097公里增至2017年底的19950公里,增长了119.3%。
如今,高速公路由1条增至6条,全市国省道增至13条2093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万余公里。广元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口6条航线,“千里嘉陵第一港”广元港已投入运营,同时,宝成铁路、兰渝铁路、广巴铁路和西成高铁已形成了立体交通体系,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广元次级枢纽。
广元已形成4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13条国省干线、6条空中航线和嘉陵江Ⅳ级航道的立体交通体系,真正做到了“水陆空”畅通无阻。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的提高,也让广元成为一座越来越宜居的城市,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大开发大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深秋时节,走进澳源体育中心,各个功能齐全的运动场馆、活力十足的休闲广场、笔直延伸的马路……在草木、鲜花和桂花香气的簇拥下,显得恰到好处。除此之外,广元文化艺术中心、广元传媒中心、万达广场、图腾广场等一批标志性的建筑引发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强烈共鸣。
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大小小的健身广场、沿着嘉陵江的绿色步道、就在城市中的“天然氧吧”湿地公园……广大居民走出家门就能便捷地参与健身活动,15分钟健身圈的打造,正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皇泽寺、千佛崖、昭化古城、明月峡……在对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相关文化资源,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重点片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上,配套先进的旅游设施,也让广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和内涵得以充分的发挥。
新闻推荐
本报讯(孙建)为切实保障全县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苍溪县残联早谋划,重实效,圆满完...
苍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苍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