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精神脱贫走在先
徐超本报记者杨强
“两不愁、三保障”是基础,“精神脱贫”是关键,只有实现精神脱贫,才能摘掉“穷帽”,斩断“穷根”。近年来,苍溪县坚持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步推进,充分激发群众自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展五大行动脱贫意愿更强
7月22日一大早,河地乡琳琅村一组贫困户徐先志就来到自家猕猴桃园里,查看猕猴桃长势。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一口饭,他又忙着打扫卫生、喂养家禽……把所有零零碎碎的事都忙完,已经差不多九点了。
“这些年享受了很多国家优惠政策,但我好手好脚,总不能一直等着‘救济粮’啊。”去年,徐先志在就近的中药材园区务工,家里还养了3头母猪,种了1亩猕猴桃,一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虽然妻子患有抑郁症,还有一个年近90的父亲需要供养,但日子还是一天天好转起来。
琳琅村村主任杨嘉荣告诉记者,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群众的感恩奋进意识更加强烈,自主脱贫动力和能力更足。
通过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不断摸爬滚打,苍溪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积极开展“文明乡风涵养、感恩奋进教育、技能技术培训、先进典型选树、舆论氛围营造”五项行动,通过“百姓宣讲队、百姓大舞台、百姓好人榜、脱贫互助组、村文化阵地”五大载体,实现贫困户精气神大提升,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贫困户精气神大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也更加得力。去年,苍溪县顺利完成65个贫困村15880人的脱贫任务。
实施按需配菜脱贫底气更足
“今晚,村上‘农民夜校’组织了夏季家禽防疫工作专题培训,咱们又去听听。”和往常每个星期三一样,7月24日,三川镇楼门村四组贫困户向荣先又吆喝着左邻右舍到村委会“充充电”。
扶贫既扶志和智,帮人又帮技和艺。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内容。近年来,苍溪坚持“按需配菜”,以“农民夜校”“周三夜学”等活动为载体,把培训班开设到群众身边,既让群众学到了技术,又不耽误农业生产。
“近期,猕猴桃管护的关键是防涝,做好田间地头沟渠疏导,能有效减少雨季造成的溃疡病发病率”。7月21日,河地乡农技站工作人员刘思荣在玉宝村为当地群众讲解猕猴桃近期管护注意事项。
苍溪充分整合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技术力量,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全面开展实用技术的进村入户指导,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脱贫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建立10个县级专家服务团队和41个乡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214个贫困村每村落实1名驻村农技员,527个非贫困村落实166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立足产业发展常态化开展产业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的指导服务面达100%,驻村农技员和技术巡回小组到位率100%。
文明乡风涵养脱贫成色更高
“杨东生,多年前因伤致残,目前能够自力更生,通过编制竹器、园区务工、庭院种植果树等方式增加收入……”“张宗君,为人正直,积极主动维护集体利益,无偿修补破损村道路、修理村里农用机械……”五龙镇三会村创新脱贫攻坚考核方式,定期表彰身边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带动群众奋发向上。
精准脱贫,文明先行。近年来,苍溪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细化措施,切实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素养。
元坝镇“一会六员”机制,主要聘请有民望、有技术、有责任心的村民,在乡风民俗引导、庭园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解、清洁卫生监督、乡村规划管理、乡土文化辅导等方面进行协调和管理。
东青镇建成以“书岩奇观、山水田园、以文会友、寻乐乡村”为主题的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旅游景区、传统文化传承区和幸福美丽小康新村,将产业发展和优秀文化传承融于一体,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
聚焦精神脱贫,苍溪频出高招,亮点纷呈,剩余39个贫困村、6822名贫困人口完成脱贫任务,实现全县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康灵自到苍溪工作以来,我一直都有一个小小的旅游梦,到心慕已久的白桥去看一看、瞧一瞧,去万亩油菜花海闻闻油菜花的清香,感...
苍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苍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