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捂热冷却的市场——苍溪雪梨“雪耻”记
□本报记者 张庭铭 向朝伦
“两个月,摘梨6万多斤,卖了24万元,比往年增收近1/3。”9月21日,苍溪县陵江镇孙坪村“雪梨大王”陶家发一家人提筐持剪采摘梨子,美滋滋地盘算着今年的收入。
近年来,苍溪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沉寂多年的苍溪雪梨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县16.5万亩雪梨,今年预计产量10万吨,产值突破3.6亿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从梨界“神话”到烂在枝头
苍溪雪梨因其汁多味甜、果肉洁白,曾经是梨界的“神话”。上世纪90年代,在普通上班族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时候,一般种梨户一季雪梨的利润可达到2000多元。到2000年底,苍溪县共种植雪梨15万亩,年产量达到8万吨,总产值达到了3.2亿元。果子下树时节,挂着陕甘渝车牌的卡车,每天排成长龙在田间拉货。陶家发回忆:当时他家20多亩雪梨,一年要卖20万元左右。
可是好景不长。从2001年起,苍溪雪梨开始走下坡路,市场上一直卖2元/斤的雪梨,突然滥市跌到0.5元/斤。为啥?苍溪县农业局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副站长仲青山说,由于外地果农纷纷引种,果实成熟的时候,雪梨集中上市,导致价格雪崩,“加之本地雪梨品种老化,苍溪雪梨神话破灭”。接下来的几年,有的种植户直接把雪梨倒去喂猪,有的任其挂在树上腐烂,有的干脆砍树改种庄稼。
陶家发砍了三个月的梨树,然后决定出门打工。
“雪耻计划”重振品牌雄风
种梨户的心冷了,但当地科技部门的心却没有凉下来。他们订下“雪耻计划”,要把“苍溪雪梨”品牌再度擦亮。
当地教科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调研发现,市场上的雪梨集中在八九月上市,而在天气最热的7月和天气偏凉的10月,市场上却没有产品。能不能培育“错峰雪梨”呢?
科技人员从60多个备选样品中选育出7个品种,经过技术攻关,形成早熟、中熟和晚熟三个雪梨品种。2013年,苍溪“七月梨”初挂果,到2018年,“七月梨”最高价格已达到6元/斤。之后,中、晚熟品种递进上市,苍溪雪梨价格慢慢回升。
走进陵江镇江南梨园种植大户文彦祥的园子,记者发现他家的梨树只有一人多高,而且套袋的梨像葡萄一样架在横搭的架上。老百姓管这种雪梨叫“葡萄梨”。
“还是科技给力”,文彦祥托着“葡萄梨”说,普通雪梨树要长到四五米高,授粉不方便。2010年,苍溪县教科局、农业局与省农科院合作,摸索出“平棚架整形修剪技术”栽培法,降低树干高度,实现均匀授粉,使产出梨果的口感、甜度随之上升。为提高雪梨产量,当地还推行肥水一体化技术,利用原有的灌溉管道直接将肥料精准地输送给每一棵梨树。既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以前1亩地产量在4000斤左右,现在最多可以达到6000斤。”
随着一系列科技攻关计划实施,苍溪雪梨又在市场上活跃起来。一些外出打工的雪梨种植大户回来了,一些曾经的“雪梨村”又兴旺了。这段时间,苍溪县陵江镇的淘宝店家伏旭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开着三轮车到村民家中收购雪梨,“截至20日,9月网销了1200多件,营业额超过7万元。”
新闻推荐
苍溪县石门乡纪委以深化作风纪律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巧用“五心”扎实抓好信访工作。“暖心”接访。建立一张笑脸相迎、一声...
苍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