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寇含凯:红溪村的“解铃人”

广元日报 2018-06-09 02:09 大字

董杨

走进苍溪县元坝镇红溪村,一栋栋新修的房子,成片发展的核桃、脆红李,以及整洁的水泥马路都在向来人诉说着村子崭新的变化。但在几年之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多年信访阻发展,红溪不“红”

2016年,苍溪县许多园区已经建立,各地人心鼓舞,干劲十足,种养殖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相比之下,红溪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加之村级财务未公开,班子成员之间有了嫌隙,村民也有了怨言,因此,该村成了一个“信访村”。

这些情况,真真实实地摆在刚赴任该村第一书记的寇含凯面前。红溪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寇含凯意识到,只有解决村民们心头的问题,才能把他们的重心从信访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于是,他主动出击,牵头协调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组织大家连夜对原始票据等进行整理,终于在2017年1月将近年来所有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公开。

在当年的换届工作中,寇含凯为了防患于未然,事先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询问他们对于村班子换届的意见和建议,并由村民先提出候选人,然后再公开候选人名单并进行民主投票选举。换届完成后,为促进新班子团结、更好服务群众,他又积极主导建立了村干部联系党员代表、党员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工作机制。

这样的做法得到了红溪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普遍认可。在此之后,红溪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群众上访事件,戴了“信访村”帽子数年之久的红溪村,终于变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红溪变“红”

信访问题的解决,使得红溪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滞后的发展又如鲠在喉,让人寝食难安。

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倾听群众意见,一幅发展的蓝图在寇含凯心底悄然绘成。

杨克东一家原先住在低矮破陋的土坯房中,生活非常不方便,但因为安土重迁的思想,加之认为资金压力大,他们家始终不愿意搬迁。了解到情况后,寇含凯与村组干部前前后后往杨克东家跑了十几趟,通过政策宣传和算资金账,杨克东家终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后来,寇含凯又借助政策,帮助他发展了2亩核桃,并给他们父子提供就业指导,现如今杨克东在外务工日平均收入能达到200元左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他们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孟荟兰家只有她和孙子一起生活,生产生活条件很是艰苦。为了让她既方便照顾孙子又能脱贫增收,寇含凯鼓励她养起了母猪,今年又通过政策将其纳入D级危房改造。目前,孟荟兰房屋主体已完工,预计7月底可以入住。对比前后的变化,孟荟兰形象地称赞寇含凯是她前行路上的“引路人”。

几年过去,如今的红溪村,人饮工程代替了自打井,土坯房升级为小洋楼,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就连入户道路也硬化了90%。为了发展种养殖业,寇含凯又组织党员群众到运山等地学习参观,并组织村民发展了共计60亩的脆红李、200余亩核桃。明年,脆红李就将挂果见效。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物质脱贫,更需要精神脱贫。来自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的寇含凯,借助工作优势,积极推进红溪村文化阵地建设,将农家书屋原先几百本的图书量迅速扩充到2000余本,且图书种类丰富,实用性强,成了村上群众发展种养殖业的“好帮手”。不仅如此,寇含凯还积极利用“农民夜校”培训大讲堂,邀请一些农技员、兽医员来讲授病虫害防治知识。

2017年,红溪村已经成功退出了贫困村的行列。近两年间,一个信访不断的落后小村庄发生了质的飞跃,2017年人均年收入较上年增加1000元以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红溪村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寇含凯,也正从“解铃人”“引路人”的角色向更高层次进行着转变。

新闻推荐

“指尖上的廉政微课堂”受追捧

本报讯(邓万才)“关于端午节期间严明党纪政纪、节俭廉洁过节的通知;中央纪委通报57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贯彻落实八项规定...

苍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