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边的贴心人——记“苍溪县名中医”冯敏
杨强
“冯医生,你又比我来晚了!”6:45,刚走到诊室,78岁的宋奶奶打趣道;7:10,“冯老师,你又比我早到啊。”21岁的实习生罗琳琅说:“你每天比我走的晚,天还没亮你又来了。”对这俩人的招呼,冯敏都只是腼腆地笑笑。
十七年终如一日
在多数人眼里,苍溪县中医院的冯敏是一个与社会有些脱节的人,每天就是医院和家庭“两点一线”,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17年。
冯敏每天早上5点起床,锻炼半小时再看专业书,6点40准时到医院,中午12点下班,下午1点又开始接诊,7点下班,回家后一边回顾接诊的每个案例,一边把当天处方审核签字,补写门诊日志,并将带回的见效和疑难的病例资料总结记录查阅。这时候电话也就热闹起来,患者都知道晚上是冯医生进行电话和微信回访答疑时间,他开始询问患者服药效果,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这一忙完基本就十一二点了,“没办法,接诊的患者多是县周边各乡村来的,他们年老文化水平低,子女又不在身边。虽然在工作中,冯医生尽量延长患者的问诊查体时间,认真核对药物、再三交待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和服药方法,他们还是会忘。”一旁的护士说,“有时候正忙,还要接患者在外地子女问询亲人病情的电话。”
在冯敏心里,患者就和自己的亲属一样,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如一,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一月来复一次诊的歧坪镇白石村2组的68岁患者陈桂华泪水涟涟地握住冯敏的手:“谢谢你每次还帮我先挂号,让我看病后赶得上车回去。”陈桂华罹患“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多种慢性疾病,就医路途遥远,家庭贫困,正是通过冯敏医生这种长时间的坚持远程指导和差异化服务,最终消除了就医顾虑,稳定了病情,一定程度提高了她的生活质量。
为了最初的梦想
44年前,冯敏出生在大山里的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生活清苦,求学艰难,93年考上大学,但经济窘迫,中途退学,外出打工,3年摸爬滚打,几次历险,辗转筹钱自学自考,96年才再次重返学校;因为读书不易,他尤为珍惜。
2017年医院各科室的进修计划出来了,在科教科工作的妻子一看,习以为常地叹气,但还是打了一个电话:“老冯,你今年还是不报名?”电话那端一阵静默,最终挂了电话。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冯敏知道,自己没有学医天赋,基础起点低,老是局限一方,眼界终将狭窄;但现实是病人较多,平时连节假日都不能保证,如何能将从县城周围蹒跚而来的慢性病患者一丢就是数月。
他做出了取舍,但他充分运用业余时间,特别是早晚去读书,2001年,当他工资还只有俩百多元的时候就借钱买了电脑,每年都订阅大量医学报刊杂志,并自学自考,正是通过这些手段去解惑和提升。
凭借着对学医的这番热情,冯敏成为县内首屈一指的名医,先后发表《二陈汤的探析与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效果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分析》、《消渴平汤治疗消渴阴虚燥热兼瘀证的临床效果探讨》等含金量高的论文。
把患者当作亲人
苍溪县属于贫困县,基层患者多无子女在家,且经济拮据。李大爷夫妻俩就是这种情况,子女常年外地务工,粮站下岗后收入低,仅老夫妻俩相依为命,罹患“腰椎结核并下肢瘫痪”6个月,既往有“高血压和慢支炎肺气肿病史数十年”,常年吃药导致家庭雪上加霜,半年来在市、县级多家医院住院花光了微薄的积蓄还借了钱,最终因无钱自动出院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奶奶打听到冯敏,希望能上门看诊,并用经济实惠的中草药解决问题。
其实,按医院当时的规定,冯敏是不能私自外出行医并开处方在院外抓药的。望着老人殷切的眼神,思虑再三,冯敏没有拒绝。向医院汇报后,他利用下班时间到患者家中,追问病史,查阅就诊资料,结合家庭情况,最终从辩病证“骨痨-肝肾亏虚、气虚毒蕴、痰瘀互结”着手,确立“益肝肾、补气血、托疮毒、化痰瘀”的治疗方案,选择当地可以采(收)集的中草药为主,亲自采集炮制,指导煎药服法、亲自示范功能锻炼及护理、用自己的钱买肉蛋营养品帮助饮食调理,只要有空便开解患者,鼓励家人。
通过3个月努力,李传锡老人终于慢慢站起来了,并在元坝场上和老伴经营两个卖粉丝的小地摊,每次看见冯敏都老远迎上来打招呼,硬要塞一把豌豆粉,想起被老人那粗糙干苍的手紧紧握住,眼含热泪说感谢,冯敏说:“从内心讲我很满足,也由衷庆幸,这个家庭没有被疾病击垮了,真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强)一场倒春寒过后,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连日来,苍溪县发起了春耕保障总攻,组织驻村农技员、农业专家服务团、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小春作物田间管理,培训大春作物...
苍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苍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