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充大学生拍摄“非遗”微电影《戏如人生》获全国大奖

南充日报 2017-09-06 04:29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晓江

日前,记者从西华师范大学获悉,该校新闻传播学院第六届“影音西华”传媒文化节展示了10余部学生创作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多数作品将镜头对准了传统文化,如纪实类微电影 《戏如人生》《巴山背二哥》《面塑三国》《送蛴蟆》 就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民间文化。

“非遗”文化进入大学生镜头

今年年初,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三学生李英杰和小伙伴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一群老人的“川剧”生活。李英杰告诉记者,他无意之中在市文化宫遇见了一群表演川剧的老人,由于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加上在学校学习了摄影摄像课程,李英杰决定为这些老人拍摄一部纪实微电影《戏如人生》,展现老年人的“川剧”生活。

这群老人都是市川剧民间研究会的成员,一共53人,平均年龄70岁,大多是南充市川剧团、广元市川剧团、苍溪县川剧团等多地川剧团的退休演员,他们每周星期六都在市文化宫为市民表演川剧。老人们表演的时候,李英杰也来到现场,帮着一起跑跑腿,在老人空闲时间和他们聊聊天,一个多月下来,李英杰不但和老人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还了解到老人们坚守川剧表演背后的感人故事。

“锣鼓一敲、二胡一拉、竹板一打,一场精彩的川剧就上演了……”这是《戏如人生》的一段画面,在8分多钟的短片里,市川剧民间研究会会长黎家驹讲述了协会的成立与发展、演员的表演等。在影片的最后,全体演员合影,几十名演员面带微笑将对川剧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以静默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最后合影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李英杰告诉记者,他将这张合影冲洗成照片,送给了每一位老人。

在“影音西华”传媒文化节上展出的10余部微电影中,《戏如人生》《巴山背二哥》《面塑三国》《送蛴蟆》这4部片子都是学生新近拍摄的作品,也都与“非遗”有关。“巴山背二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在大巴山等区域的山歌,屠勇杰、魏建文等学生用微电影的形式将这一传统文化记录了下来,展示了“巴山背二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陈嫔姣等学生的《面塑三国》则是关注了南充市面塑非遗传承人尹吉明。罗照明等学生的《送蛴蟆》记录了正月十四“蛴蟆节”的盛况。

多部作品获奖 展现大学生制作水平

在2017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李英杰带着《戏如人生》参赛,获得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巴山背二哥》获得第十三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和2017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面塑三国》《送蛴蟆》也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奖项。

“学生的作品大多都是贴近生活,尤其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微电影制作指导老师王亮说,近几年,学校的大学生先后拍摄了《川北金钱板》《指尖绣》《影中戏》《重逢—————手工茶纪实》等微电影,学生们拍摄制作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传统文化或者传统工艺技术的关注,这不但表现了大学生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也表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拍摄一部作品,不但需要在前期进行周密的策划,后期剪辑上还要反复修改,虽然是学生作品,但每一部作品都力求做到最好和最专业,《戏如人生》获得全国性的大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李英杰告诉记者,在大学期间他还拍摄了松溪内家拳、老酒厂、大学生“京剧迷”等6部短片。李英杰说:“南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可以选择的拍摄素材有很多,目前正在着手准备。”

如今,正在西华师范大学读研的罗昭民也表示,他希望今后能够拍出更多有内涵、有人文气息的微电影。

新闻推荐

开展“十星”创评建设“四好”新村

牟淬华近年来,苍溪县按照“家富、业兴、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标准和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目标,始终坚持把“致富星、环卫星、文化星、科技星、三爱星、守法...

苍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苍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