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已签订了18年的《赡养协议书》
“您教我们知识,我们给您养老。”
□本报记者 刘婧 陈玲/文 刘毓然/图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生日宴请,而是一个集体诺言的兑现;这不是一段简单的师生情,而是一场人间大爱的传承……
农历十一月二十七,岳池退休民办教师蔡光荣就早早的起床穿戴整齐,前往79名学生为他操办的生日宴会现场。今年的生日宴与往年一样热闹,而这样的热闹场面已经持续了18年。
这79名学生都是蔡光荣曾经教过的学生,他们不仅逢年过节来看望老师,平日里还会集资为老师养老,为老师家里的事奔忙。不忘师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经,他们是老师用心呵护的少年;如今,长大后的他们,汇聚成了暖心力量。
无悔执教
他为山里娃上大学自豪
蔡光荣,出生在岳池县罗渡镇(原大佛乡)一个地主家庭,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家庭成分,高中毕业的他几次与大学失之交臂。1964年高中毕业的蔡光荣回乡务农随后娶妻生子。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各地都聘请一批代课老师。1978年下半年,蔡光荣受聘于大佛学校,代初三3个班的物理、化学课,从此开始了他的代课生涯。
“代课老师待遇低,我的工资从32元涨到75元,最后到2000年加上补贴也只有179元一个月。但看到我们穷山沟的娃娃考上大学,有了出息,我的心里总是乐滋滋的!”蔡光荣回忆说,自己虽无缘大学,但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最初,蔡光荣一周上24节课,虽然累,但能把所学知识都教给学生,他很快乐。而他记忆力过人,成百上千的学生,不仅张口就能喊出名字,即便多年之后他仍记得清楚,所以深受学生喜爱。
凭借着好记性,蔡光荣把所教学科的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再结合生活生产实际,把枯燥的知识变“活”,把零散的知识变整体,并把知识框架成体系地梳理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
活跃的课堂氛围总能吸引路过教室的师生、家长驻足旁听。虽然是代课老师,蔡光荣依旧赢得了同事、领导的信任。后因诸多因素,蔡光荣先后到齐福小学、天台小学代课,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功底,任职的学校也总是对他委以重任,每次都让他教初三毕业班。
除了英语,其他学科蔡光荣都能上。他家里有体弱多病的妻子和身患残疾的儿子,学校有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学生,因此,蔡光荣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
辛苦的付出有丰厚的回报:蔡光荣所教学科的成绩总名列片区前茅;所教的4000余名学生中先后有近300名考上大学、中专、中师。
师德如山
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学生
在乡村教室的三尺讲台上,蔡光荣一干就是23年,送走了成百上千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对蔡光荣都有着难忘的回忆。
在南充工作的资深媒体人刘克安,不管多忙,每年都会如期到场为蔡光荣祝寿。儿时贫困的他从未忘记,1981年在齐福小学读书住校时,蔡老师常常把家里本就不多的口粮塞给他,让他没有饿过肚子。为此,刘克安写了很多文章,纪念这份师生情。
“对不起,是我物理这科你没有考好,是我的错!别灰心,来年我们再考,相信老师!”学生伍红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年中考落榜在家,她非常痛苦,但蔡老师的这句话就似一道光,给了她温暖和力量。
回忆起那个情景,曾任罗渡镇党委副书记的伍红英十分激动。她还记得,当时蔡老师穿着一件汗衫、打着一双沾满黄泥的赤脚、裤腿挽得老高,满头大汗地赶到她家鼓励她。蔡老师就是那样永远把学生的事放在首位,哪怕假期在家忙农事,依然牵挂着他的学生。
为了一个学生的准考证,蔡光荣连夜奔走近50公里,这就是1982年蔡光荣留给学生付春英的难忘回忆。现在在岳池县第一中学执教的付春英回忆说,过去齐福乡下到县城,一天只有早晚两班车,所以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头天下午到县城才不会耽误第二天的考试。考试前一天,当她到县城后才发现准考证忘在家里,蔡光荣得知后二话没说,连夜奔走了50公里,为其准时拿回了那张承载命运的准考证。
蔡光荣的师德师风以及教学水平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不少邻乡学生慕名而来,李波就是其中之一。在蔡光荣的细心教导下,李波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他还记得,当时他和其他4位同学来到蔡老师的班复读,没有宿舍,蔡老师主动为他们协调房间。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蔡光荣是恩师、是长者,更是一个如父亲般温暖的人。风雨中,蔡光荣帮他们戴过斗笠;泥泞中,蔡光荣牵过他们的手;冬夜里,蔡光荣给他们掖过被角;饥饿时,蔡光荣给他们煮过面;农忙时,蔡光荣到他们家中帮忙犁过田……
这就是学生们永远无法忘却的,把他们送出大山的那个乡村代课老师。
不忘师恩
他的学生齐心协力为其养老
2000年,按照有关政策,蔡光荣不得不告别讲台。而此时的他既没有多少积蓄,又没有退休工资,还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肺气肿等疾病。
代课老师的“代”字是蔡光荣告别讲台唯一的遗憾。23年里,他也曾有过转正的机会,可惜天不遂人愿,他都错过了。第一次因为教龄不够,第二次因为学历不够,第三次当42岁的蔡光荣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时,又因年龄太大再次与公办教师擦肩而过。当时,他的学生不乏在教育部门任职的,就有人建议他通过学生想办法,却被他一口回绝。
回乡后,面对体弱多病的妻子和身患残疾的儿子,蔡光荣只得扛上锄头、挑起箩筐,为生活操劳,日子过得困窘。一时间,蔡老师的处境在他教过的学生们中传递开来。大家都为蔡老师感到惋惜,并决定要为他做些什么。现任岳池县文联主席的徐君在得知情况后,手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商议集体赡养蔡老师的事宜。
2003年蔡光荣60岁生日当天,他收到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份礼物,一份由81名学生共同签订的《赡养协议书》,并成立了“蔡光荣夫妇养老基金会”。学生庄重地在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每人每年至少捐款100元,由徐君管理,每月给蔡老师夫妇300元生活费,直至二人终老。
尽管蔡光荣一再推辞,学生们用行动表明了决心。2012年,搭乘政策的东风,徐君等人筹集近两万元,为蔡光荣补缴了养老保险,学生们给二老的赡养费也增至每年1万余元。这些年,赡养费累计约20万元。
这81名学生中有公务员、教师、医生,也有下岗工人。100元、200元、500元——每1元都凝聚着学生对老师的深情。学生唐富平曾有过一段下岗待业的经历,虽然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他依旧坚持参与赡养老师的活动。
蔡光荣与学生的深情厚谊在当地成为美谈。近年来,关爱蔡光荣的队伍不断壮大,蔡光荣的学生也带动自己的学生、工作伙伴加入了蔡光荣夫妇养老基金会。
如今,18个年头已经过去,学生们相信时间能让他们把蔡光荣的爱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近年来,岳池县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近日记者航...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