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流金岁月
□冯琳
1995年,我从乡镇考调到广安日报社,在办公室做行政工作,闲暇时写了几篇随笔刊发在《广安时报》的文艺副刊“铁树花”和“人生风景线”专栏里,我便成了同事们眼中的文艺青年。1998年1月《广安日报·周末副刊》创刊,急需人员,副刊部负责人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到副刊部工作。因为从未接触过编辑记者这个行当,虽然有些忐忑,但我还是决意挑战一下。
当时整个报社不足30人,人手严重不足,编辑部实行的是编采合一,每个人既是记者又是编辑。为了更快地适应报纸副刊的编采工作,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新闻知识和文学素养。那时的我,基本不给自己休息时间,只要稍稍有空,就翻阅其他报纸的副刊,学习他们的办刊经验。我还挤出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因为我相信书是前人留给我们最好的智慧。我还报考了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修班,以此来弥补自己学养上的不足。
经过3年的发展,2001年1月,《广安日报·周末副刊》更名为《川东周末》,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也逐步成长为一名初展才华的年轻编辑。2001年至2007年间,我采写和编辑的作品有24件获得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其中《半个世纪的回望》《魏德斌:跟着电影走》《无声世界里的一曲奋斗之歌》等特稿是我个人采写或与同事合作采写的,《山村与父亲》《雪夜捕雀记》《故乡的路有多远》《地木尔》等是我创作的散文随笔,《西溪絮语》《月亮雨》《尘落三星堆》《水磨坊》《被城市分割的牛》等是我负责编辑的。这些获奖证书,我至今保留着,那是我在《川东周末》那段经历的见证。
在副刊部工作了9年,采与编的经历都太多,很多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04年4月,我和同事付晓敏获悉了一条新闻线索——岳池县兴隆镇断碑村七社至今保留着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模式,村民们共享集体经济成果。改革开放20多年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固守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呢?我们决定一探究竟。那一年暮春,天气已有些炎热,我们一大早从报社出发,不顾路途遥远,不管热浪逼人,坐着客车,一路颠簸,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断碑村,并借宿村民家。白天,我们找村民访谈,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采访笔记直至深夜。两天后,当我们离开村子时,尽管已经被乡里的蚊虫叮咬得体无完肤,但我们依然欣喜若狂,因为我们知道,这里有同仁们最希望抓到的新闻“活鱼”。4月18日,《川东周末》一版浓墨重彩推出了深度报道《最后的集体农业合作社》,在读者中反响不俗。
有人说,编辑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辛苦了自己,成就了别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在从事副刊编采工作的那些年,我提升了自己,也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更让我欣慰的是,在工作中,我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梦想、有新闻情怀的朋友,在《川东周末》这个平台上,我们一起成长。
尽管在报社编采岗位仅待了9年,但我把我的青春和热爱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献给了《川东周末》,那一段流金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最值得怀想的。
(作者系广安日报社人力资源部主任,曾在副刊部作编辑、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岳池记者站丁韬陈海彬)近日,岳池一中举行了为患病学生李芬(化名)捐款献爱心活动,全体师生积极响应,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纷纷...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