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给机器“治病” 记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公司设动部设备工程师廖文
面对工作,廖文一丝不苟。
□岳池记者站 范聪 本报记者 康建林 文/图
2月25日,在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公司,一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员工,正在生产车间一会儿听听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就像是一名医生在诊断病情一样。
他就是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公司设动部设备工程师廖文。近20年来,他化解了无数个公司生产设备上出现的“疑难杂症”,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手到病除的妙医”。
给机器“治病”,廖文从不含糊。他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全力以赴追求卓越;他不负韶华、一丝不苟,7年前入党后,他更用超高的标准,创造出一项项岗位上的“奇迹”,磨砺出一颗颗技术“明珠”。
用初心成就匠心
“要当就当好工人”
时间回到本世纪初。2000年,廖文毕业于四川省机电工程学校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虽是科班出身,但他初入职四川科伦大药厂(后发展成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时只是一名普工。在公司3年,他干过包装工、洗瓶工、灯检工……但却一直没干过技工,一心想成为技工的他,在工作之余跟着公司的技工师傅学习设备维修。
“等了3年,终于有了圆梦的机会!”廖文回忆说,当时公司内招维修工,他顺利通过了理论与实践测试,走上了技工岗位。“2005年,随着公司业务发展,我被调到广安分公司工作,成为广安分公司唯一一名维修工。”廖文倍加珍惜这份工作。
彼时,医药产业出现转型,传统医药输液玻璃瓶逐渐被塑胶输液瓶所替代。当时,广安分公司需要上马第一条生产线,要求2个月内调试完16台生产型设备和近30台辅助设备。
“一些设备见都没见过。”廖文当时有些发懵,只能一切从零开始。廖文天天吃住在车间,每天“泡”在车间16小时以上。廖文回忆,“做梦都在调试设备,有时候梦里有了灵感,也会第一时间惊醒,然后起床继续工作。”廖文废寝忘食,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不到2个月时间,公司所有设备调试完毕,投入试生产。有了这次经验,廖文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苦、累、脏”是廖文多年来从事设备维修工的直接体会。设备维修工必须要吃苦、胆大、心细,还要耐得住寂寞。“要当就当好工人,雕琢一颗‘匠心’。”廖文说,想要干好这行,得在喧嚣中固守内心的宁静,雕琢出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
雕琢匠心,重在学习。与其他人的办公桌不同,除了电脑外,廖文的桌上有5本书和一堆机器零部件,“研究透每个零部件的作用和原理,一点都不能偷懒。”廖文坦言。
学深学透,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去年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为解决口罩短缺问题,广安市决定上马口罩生产线。廖文主动请缨,担起安装调试医用口罩“功勋机”的重担。
廖文与其他两名同事一起,用超常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创造了医用口罩生产设备当天安装、当天调试、当天试机、当天出产品、当天生产合格成品的“五个奇迹”。
用行动践行担当
“技改就像游戏通关,上瘾”
在廖文看来,设备维修工就要拥有别具一格、精益求精的心。
为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最近,廖文在尝试吹罐连线倒立式输送。吹罐是产品密封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往采用瓶口朝上的方式,可能造成异物进入产品,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经过苦心研究,廖文将直立式改成了倒立式,解决了这一隐患。
技改成功,让廖文喜悦而充实。廖文初次参与技改是在2007年。当时生产线上使用的洗瓶机水耗大,只有攻克水改气的技术难关,才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这也是四川科伦药业公司第一次尝试。原有的平面阀材质为陶瓷,摩擦系数高,韧性差,稍不平衡便会报废,“每个月就要坏掉两三个。”廖文解释,平面阀报废就意味着设备“停摆”,换一个平面阀则要花数千元,一年下来公司的成本便会增加5万元。廖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但改造平面阀又遇到了难题,气洗设备必须安装传动轴,也意味着需要在40毫米厚的钢板上钻3个孔。为此,廖文与其他4名同事,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不断的做实验、尝试,探索出了用等离子切割钻孔的方法。
当时正值夏天,廖文与同事做实验的时候,全厂放假。廖文回忆,“只有我们5人上班,为了节约能耗,没开中央空调。每天衣服都被汗水浸透,湿了干,干了又湿。”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廖文直言,由于自身缺乏经验,最初拟定的技改方案以失败告终。他与其他技工反复实验,经过半个月改造、调试,终于达到预期效果——改造后的设备只需要一个月检修一次。
当成功的那一刻,廖文高兴得就像中了大奖:“技改就像游戏通关,上瘾。”
这次经历,让廖文颇有成就感,也点燃了他的技改热情。他不断钻研技术,提出自主技改项目,不断积累、总结出丰富的经验。自2013年起,廖文实施自主技改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
渐渐地,廖文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从维修工、维修组长、维修班长晋升为管理人员、设备工程师,斩获多项殊荣,成为公司员工学习的标杆,也成了公司的“金牌维修工”。
廖文不断技改创新带来了可观效益,公司上下有目共睹,于是,机修房换上了新门牌——廖文创新工作室。这是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首个以人名命名的工作室,也是该公司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工作室。因技改创新成效显著,2017年,廖文创新工作室还被评为“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本人还荣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用专注诠释责任
“我始终充满干劲儿”
进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公司的大门,一个标牌上用红字写着: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
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在廖文看来是他最大的责任。在他眼中,厂里的设备就像他的孩子。这些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各车间看“孩子们”。
目前,公司7条生产线,60多台设备有近万个零部件。廖文必须熟悉每台设备的每个部件和工作原理以及流程。
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这样运用、如果故障会带来哪些影响?廖文习惯性地发问,然后一个个解答。廖文精心编制《设备日常巡查、维护、常见故障处理手册》和制作设备原理、故障处理课件10余个,已全部应用于公司技术维修人员的学习培训,成为维修班组的百科全书。
在廖文的带动下,同事们主动把责任扛在肩头,把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庞小东是公司设备部内线组组长,也是廖文的大徒弟。“他亦师亦友。”对庞小东而言,廖文是最严厉的师傅,教学方法很有一套,在他的教导下,半个月庞小东就顺利出师;而生活中,廖文就像朋友,对徒弟们体贴入微。
令技工蒋万山最敬佩的是,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一求助,廖文都会全力帮助解决;不属于他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只要有需要,他也会带头做。夏天时,廖文会定期带头到车间夹层——一个气温高达45℃的地方检修吊装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他是个非常优秀的技工,为公司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该公司总经理文登攀说,这些年,廖文自主和推动实施的技改项目达30多项,有效推进了节能降耗和绿色生产,累计为公司节省了上百万元成本。
作为一名维修工,作为企业最基层的一员,廖文以工匠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维修阵地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廖文说:“我爱这个岗位,是这个岗位成就了我,我愿在这里扎根一生。”
新闻推荐
3月2日,岳池县九龙街道高垭口村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中,来自南充市的养蜂人梁淋凯在观察蜜脾上的酿蜜和幼蜂繁殖情况。岳池县...
岳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