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女孩出嫁前“坐歌堂”
“坐歌堂”现场。
曾经,川东北一带女孩出嫁前的最后一天晚上有一种婚俗仪式:女孩与闺蜜、亲友围坐在一起,彼此唱歌,一方以歌谢恩,诉说伤心离别,一方以歌祝福,为女孩送行。这种仪式一般在娘家的堂屋(即现在的客厅)举行,故曰“坐歌堂”。目前,这种婚俗仪式仅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面临失传。
2月20日,广安市岳池县民俗文化协会副主席补天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他曾在岳池县目睹过“坐歌堂”实景。
实景
唱到谁谁给“小礼性”
补天回忆,去年11月,他同岳池县民俗文化协会主席张安福等人,到九龙街道大石桥小区调研“坐歌堂”婚俗,见证了陈家嫁女“坐歌堂”实景。
出嫁姑娘叫陈红梅。“坐歌堂”唱词内容是:陈红梅感恩父母及亲人,伤心离别;闺蜜、亲友则祝福和教育、提醒陈红梅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小礼性”(小红包),以图吉庆、以表祝贺。
74岁的刘顺技老人唱哭嫁歌几十年,她对陈红梅唱道:“三尺白布漂漂白,我劝小妹改性格。十分性格改九分,改了九分进婆门。”岳池县民俗文化协会妇委会委员文艳也会哭嫁歌,她对陈红梅唱道:“陈红梅女儿家,出门不要打哈哈(意为要礼貌待人)。”
3年前,岳池县镇龙镇居民卢春玉的孙女苗苗出嫁,也固守了“坐歌堂”婚俗。歌词内容有苗苗与同伴、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恩之情,也有苗苗的姨妈、姑姑告诫她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关系的内容。
“手把窗花十二格,回六格来留六格。留得小兄接姐姐,接回姐姐过正月……”苗苗的姑姑唐正蓉,以苗苗弟弟的口吻唱说《接姐姐》,把姐弟的离情别绪,唱得荡气回肠。
起源
湖广移民带来“嫁女歌”
“明末清初时,湖广填四川,湖广移民把婚俗、‘嫁女歌’带到岳池、带到四川。”补天介绍,这些婚俗、特别是“嫁女歌”经过整合、演变,在川东北形成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坐歌堂”。
补天介绍,“坐歌堂”的时间一般在晚上7点半到10点半,娘家人在客厅摆上两张长桌,上面摆上瓜子、花生、糖果。出嫁的姑娘在两个姐妹的牵扶下来到客厅,众姐妹边走边唱:“欢迎新姐到中堂,一对银灯照粉墙,镜屏高高搁桌上,今夜恭贺新姑娘”,称为“迎灯”。
嫁娘坐定后先开唱,俗称“开声”。再由姐妹中一人领唱,称“起头歌”,然后由众姐妹和长辈轮流接唱,直到晚上10点半才结束。
现状
“坐歌堂”面临失传
“以往川东北的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几乎都要‘坐歌堂’。但是现在‘坐歌堂’只零星分布在广安市岳池县、华蓥市、广安区,南充市蓬安县、高坪区,遂宁市船山区、蓬溪县等地的乡村了……”补天说,2007年3月,《婚嫁歌》(坐歌堂)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没有接触过坐歌堂,所以其唱腔、唱词面临失传。
目前,广安、南充、遂宁的文化部门和民间文艺家都在采取措施抢救“坐歌堂”,其中岳池县民俗文化协会还成立了“坐歌堂”婚俗抢救小分队,一些民俗研究专家正在四处寻访和搜集坐歌堂唱腔、唱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新闻推荐
本报讯(岳池记者站陈海彬罗海峰实习生黄钟锐记者兰宇)“来,嘴张大,发‘啊’音。”2月5日,岳池县吴雪艺术中心广场上站满了...
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