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老手艺:编竹席的人
因技艺娴熟,杨顺芬一天可编两三张竹席。
划篾。
岳池盛产桃竹,它是竹席的原料。
修整边角。
编席。
□何永平 文/图
竹席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必备品,它以竹子为原料,将竹皮劈成篾丝手工编织而成。四川境内气候条件适宜桃竹生长,所以川内主产桃竹竹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川东一带姑娘出嫁坐歌堂前需在竹席上拜天地、拜父母、拜添箱的长辈,被拜的长辈需要向竹席上撒钱,俗称“押箱钱”。出嫁的姑娘对跪拜的席子还要唱哭歌歌颂篾匠,歌词大意是:“篾匠师傅好儿郎,打床席子铺中堂。供女今夜来拜香,拜客撒钱在席上。篾匠师傅手艺巧,编的席子比人好。上下打的人字路,中间有圆还有方。”
那时,篾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多为竹制品。然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和各种复合材料制品大量运用于生产生活中,竹制品被逐渐取代。而随之篾匠师傅的收入逐渐减少,从事篾匠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而今篾匠手艺濒临失传。
岳池县苟角镇、天平镇一带自古就有“竹席之乡”的美誉,男女老少都编得一手好竹席。据岳池县志记载,1958年12月安东公社(今天平镇境内)秦运甲用细篾织竹席一张,送北京全国手工艺展览会展出,被评为优等手工艺品。
日前,笔者来到天平镇金龙庙村时,见到正在家中编竹席的杨顺芬。现年47岁的杨顺芬,自幼跟随父母帮集体编竹席,那时因太小只能帮父母编竹席边角。成年后杨顺芬的编竹席技艺又快又好,出嫁后她更是将竹席手艺教给丈夫,小两口白天种庄稼,晚上编竹席,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竹席的需求逐渐下降也卖不起价,杨顺芬不得不与丈夫外出打工。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外地工厂未复工,杨顺芬就重操旧业在家编竹席。如今,杨顺芬一天能编两三张竹席,“以前一张席子卖三四块钱,现在一张好的席子卖一两百块钱,一天下来可挣两三百元。”杨顺芬高兴地说。而同样,金龙庙村现年72岁的姚传忠与妻子罗明珍都是祖传编竹席的,如今两人年龄大了,编竹席蹲不下去了,于是转为专业划蔑条卖。“一张席子需要蔑条320匹,差不多10小时划完,可以卖25元,算是我们挣点零花钱。”姚传忠笑着说道。
当笔者问起竹编手艺是否能传承下去时,杨顺芬说:“编竹席是件苦差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他们连基本的砍竹、划篾都不会了。”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再想看看那曾经养育几代人的竹席手艺,只能在民俗博物馆才能看到了。
新闻推荐
三角梅点燃火山大道。人在城中、城在景中。城市公园景色宜人。在花道上惬意骑行□本报记者站舒艳张施施范聪兰林前本报记...
岳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