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农民幸福感“大写加粗”

广安日报 2019-12-11 01:30 大字

产村相融的岳池县顾县镇马家村。(资料图片)

□岳池记者站 陈海彬 本报记者 刘婧 龙俊帆

【现场直击】

“我们不再靠天吃饭!”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28日一大早,岳池县顾县镇马家村6组村民郑琼珍照料好半瘫痪的丈夫后,就骑着电动车到梁家坳村干活,一路上都哼着小曲。

在本村栽花、到邻村栽树、在基地除草……这些都是近两年郑琼珍的日常工作。虽说和过去一样都是干农活,但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的腰包明显鼓起来了。她说,虽然丈夫失去了劳动能力,但是5年多来,她没有让这个家垮掉。

“我们这个片区在搞旅游开发,有很多活儿做,一天能净赚五六十块,比过去种地强多了!”郑琼珍说,前几年,村里大搞旅游设施配套时,有很多工人吃住在马家村,她抓住商机,将家里的楼房租给了5名工人,管吃住,“管了他们3年的吃住,光这一项,每月就能挣2600元。”

今年69岁的郑琼珍接连感叹道,昔日的马家村,祖祖辈辈都是靠种植稻谷、玉米为生,干活又苦又累,除了能糊口外,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纯粹靠天吃饭。但是这两年,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村子富了,2016年我也跟着甩掉了‘穷帽’。”

“两年前,我和乡亲们把田土都流转给了业主,集中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郑琼珍说,现在由业主管理,他们只管务工、收租金,不再像过去那样靠天吃饭,如今农民越当越轻松,收入在增加,幸福感越来越浓。

当前,岳池县正打造以马家村为核心的中药材主题文化旅游示范园区,得益于这个发展契机,村里一天一个样。郑琼珍说,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房,今年村里还增加了喊泉、水上乐园等旅游设施,游客更多了,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几个停车场都停得满满当当。

看到这些变化,郑琼珍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儿媳,都不打算外出务工了,“家乡和外面一样好挣钱!”郑琼珍说。

截至目前,马家村村民人均年收入8200元、贫困村民人均年收入6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6200元、人均107.29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30%。

【振兴之路】

延长中药材产业链 贫困村变“聚宝盆”

马家村的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脱贫攻坚前每家每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第二阶段: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马家村流转全村1000余亩土地用于建中药材基地,发展佛手、黄精、川芎等中药材品种,纳入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园区药材种植基地范围。第三阶段:依托新建水域景观、新村聚居点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今年还引进了岳池浩瑞置业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乡村旅游。

产业有了,道路通了,住房有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起来了……脱贫攻坚这几年,马家村变成了“聚宝盆”,与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密不可分。

在原“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上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中药材+旅游”“中药材+文化”“中药材+健康”等产业齐头并进。“中药材+旅游”即打造以马家村为核心的“一核一轴两翼”的“快乐老家”主题旅游园区,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中药材+文化”即将中医文化和农家文化深度融合,建设中药材展览馆等;“中药材+健康”即围绕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环线骑行旅游步道,实现中药材种植体验观光,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记者感言】

“中药材+”成群众“致富链”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发展,是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范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对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马家村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探索“中药材+”模式,正是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型、从资源优势要发展向产业优势要效益转变的实际行动。我们相信,“中药材+”模式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到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可持续的群众“致富链”。

新闻推荐

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先进经验 更好服务青少年

本报讯(陈爽岳池记者站陈海彬)日前,岳池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教职工到成都市开展学习调研活动,深入学习成都市在校外教育、研...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