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人游似 位列南宋“蜀中四贤相”
四川南充文庙中的游似画像。黄勇摄
游酢画像。(图据《闽北日报》)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北方游姓人开始南迁。隋朝时,迁至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的游姓兴盛起来,与戴、商、盛姓合称为广陵四大姓。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后,本来就已形成一大聚落的冯翊游氏,迎来了大发展。
广平游氏延续着南北朝时的官宦世家荣耀,在隋唐为官者众多。
在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的影响下,北方陷入生灵涂炭的灾难中。部分游姓人由于官职调迁、躲避战乱等原因,有的西迁到山西,有的东迁到山东,但主流是向东南迁徙。南迁的主要地区是江西和福建,其次是湖北、安徽、四川。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四川有了游姓人的踪迹。
宋朝时的游姓人口大约有13万人,排在全国姓氏总人口的第95位。陕西是游姓人口第一大省,有4万多人。游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除陕西外的四川、福建、江西、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四川是游姓人口第二大省,四川和福建的游姓人口合计有7.2万多人。
唐末跟随唐僖宗入川
一支游姓落户到岳池
唐朝末年,岳池有一支游姓是因黄巢起义而跟随唐僖宗入川的。光绪重刊的《广安州志》中说,这支游姓“(其先)唐末扈跸入蜀,因家广安新民县”。
扈跸是随侍皇帝出行到某地的意思,由此可见,这支游姓的先祖是唐僖宗的侍从。
有研究者根据《旧唐书》研究分析,这支游姓先祖入川有两种可能:一是唐僖宗的贴身卫士。广明元年(880)年底,黄巢攻打长安,唐僖宗避开文武百官,带着王、后妃数百人,骑马逃出长安。如果游姓先祖在此时“扈跸”,应该是贴身卫士。
二是外巡诸使调任入川。唐僖宗到了成都,湖北、重庆长江沿线的官吏前来会合。来的官吏不会是地方长官,因为当时各地割据之风日盛,地方长官担心失去既有地盘,不会轻易离开驻地。所以,入川的官吏,大多是此前朝廷派往各地巡视或兼职的御使、都御使、宣抚使、安抚使之类。由此可知,入川的游姓先祖应该是湖北、重庆长江沿线的外巡诸使等。
来到四川后,有后代留在广安新民县,即今岳池县罗渡镇。
岳池这支游姓人,在南宋出了游仲鸿、游似家族,成为南宋最为有名的游氏家族。
游仲鸿力挺理学
朱熹称他“蜀中奇士”
游仲鸿,顺庆府岳池县(今广安市岳池县)人。
因果州(今南充市)在南宋嘉定14年(1221)升为顺庆府,广安为其下属的军(宋朝的行政区划名称,与府、州、监同属于路),所以游家又被称为果州游氏。
淳熙2年(1175),游仲鸿考中进士,出任犍为县主簿,后升任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当时宜宾一带的少数民族董蛮部侵扰犍为,俘获了一些百姓。朝廷准备派兵征讨,游仲鸿说不必大动干戈,他自有办法处理。
游仲鸿独自前往董蛮部,问他们为何如此,董蛮部说州府拖欠马钱。游仲鸿叫董蛮部放人,朝廷把马钱付清。游仲鸿圆满地解决了这个事情,避免了一场战争,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去做幕僚。
游仲鸿又向杨辅提出,把那些要退役的士兵弄去屯垦,既安置了退役士兵,减少了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可谓“一举三得”。游仲鸿受到时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府知府的赵汝愚器重,认为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为相后,游仲鸿被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监察类职务)。游仲鸿一方面辅佐赵汝愚,一方面接受朱熹在理学上的思想,“常从朱子讲学”,朱熹称他是“蜀中奇士”。
庆元元年(1195),赵汝愚被罢相,游仲鸿迁任军器监主簿,后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3年后,游仲鸿出任嘉定府(今乐山市)知府。后又被提升为利州(今广元市)路转运判官,任上,他与利州路宣抚副使吴曦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回到老家。
吴曦反叛时,游仲鸿向有关官员积极献策,并愿意把一生的积蓄贡献出来,但他的建议都没被采纳。
吴曦被杀后,游仲鸿被任命为利州路提点刑狱,但他希望退休,迁任中奉大夫。
嘉定8年(1215),游仲鸿去世,享年78岁,谥号“忠”。
游仲鸿之子游似
使理学重新成为主流
游仲鸿的儿子游似(游侣),嘉定15年(1221)考中进士。嘉熙3年(1239),游似升任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被封为南充县伯,同年出任参知政事(副相)。第二年,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淳祐5年(1245)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祐7年(1247),游似被特授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爵为国公。淳祐12年(1252),游似去世,被特赠为少师,谥号“清献”。
游似从考中进士起,仕途顺畅,从出任端明殿学士到去世,一直都身居“宰执”官位。
游似在朝时期,正处于南宋中兴阶段。在游似贤明公正的主持下,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的官员大多被起用任职,他被称为朝中正士,杨升庵说他是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在学术上,游似和父亲一样,主要是对理学的传承上。游仲鸿因为力挺理学,被打入“庆元党人”。游似通过努力,使得理学重新成为政治主流,功不可没。
游似工诗善文,《宋诗纪事补遗》收录了他的一首诗,《宋代蜀文辑存》收录了10篇文章。
退休后,他没有回四川老家,定居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他的后裔在江浙和湖北一带繁衍。
广平游氏迁福建
北宋最著名的游姓家族
北宋最为著名的游姓家族,莫过于广平游氏中迁徙到福建建阳的游匹后裔。
唐朝中后期,广平“游氏三杰”之一的游肇,他的第八世孙游植,官至大理寺评事(负责审理案件的官职)。
游植最初从河北任县迁居到颖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元和 5 年(811),游植再次南迁。经过福建莆田时,看到紫霄岩山水秀美,很是喜欢,遂定居在圭浦(今福建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圭浦村)。
游植的后裔游霆,又名一凤,南宋绍定2年(1229)考中进士,因做官迁居到南海县(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成为南海游氏始祖。
游植的胞兄弟游匹,别号金玉,“素称文雅”,最初从任县迁居到南京。游匹仕途不顺,遂周游四方。
游匹第13世孙游一鹗在宋朝淳熙14年(1187)写的《游氏源流序》中说,游匹周游到建阳禾坪村(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时,看到山水形势很好,认为那里山富水贵,如果长久居住下去,后世子孙不但繁茂而且富贵。于是,游匹在那里住了下来。
当时的禾坪住着一家姓虞的,每年涨洪水都要被淹,想要搬家。听说游匹懂阴阳风水之术,就请游匹帮忙看个好地方。游匹很诚实地说,这个地方很不错啊,你搬啥子家嘛。但虞家不听,最终还是搬走了。
游匹娶了虞家的女子,子孙后代繁衍昌盛,除在福建外,还分布在江西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
游匹所在的建阳游氏,出了许多名人,尤其以第9世孙游酢(音zuò)、游醇最为著名。
游植、游匹兄弟双双入闽,都被后世尊奉为入闽始祖。游植被奉为南支始祖,游匹被奉为北支始祖。
从唐末五代开始,在福建的游姓人兴盛起来。
游醇:以文行知名,朋友皆天下名士
游匹娶了虞家的女子后,生了一个儿子叫游吴。
游吴的二儿子叫游暹,游暹的三儿子叫游廓,游廓的大儿子叫游惟真,游惟真有游尚、游耿两个儿子。
游耿的孙子游复,是宋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游复学识渊博,言行儒雅,“曾举有司不第,遂终身不出。”他曾参加乡试,结果没考上,加上父母年龄也大了,干脆就不去考了,回到家里“以经学教生徒”。大家都知道他的学识和品行,纷纷把孩子送到他门下学习,其中包括他的侄子游酢、游醇等。
北宋理学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任建阳县丞,得以见到游复,“听其言,稽其行”,与游复成为忘年之交,相见恨晚。游复死后,杨时为他撰写了《游公执中墓志铭》。
再说说游尚的支系。
游尚的大儿子叫游礼之(三礼),游礼之有游默、游潜、游勋3个儿子。游默有游醇、游酌、游醑(xǔ)3个儿子。
游醇,字质夫,少年时与堂弟游酢一同在族叔游复的家塾中读书。元丰2年(1079),游醇考中进士。游醇“夙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与游酢一起“游程门”,官至奉议大夫。
游潜早年母亲去世,非常孝敬父亲,“乡人皆推其孝。”游潜“少敏慧,性乐善”,居家严整,以身教子弟。有盗贼从他家门口路过,都互相打招呼说,不要喧哗,免得惊动了他。
侄子游醇去世后,游潜哀伤不已,日夜为哥哥游默担忧,把自家的收成分给游默,让哥哥衣食无忧。
绍圣3年(1096),游潜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市)去世,享年66岁,因儿子游酢在朝为官,被追赠为中奉大夫。
游潜与夫人黄氏生有游酢、游醳(音yì)两个儿子。
游潜的弟弟游勋,嘉祐8年(1063)考中进士。游勋没有子嗣,游潜把二儿子游醳过继给游勋。游醳元祐6年(1091)考中进士。游潜在齐州去世后,游醳从高邮县(今江苏高邮市)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任上卸任,到齐州与哥哥游酢一起扶父亲灵柩回到家乡。
游醳的儿子游操,宋徽宗宣和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秘书少监、代理礼部侍郎。
游操的儿子游开,太学上舍出身,跟随朱熹游学,编集《中庸注》,很受朱熹称赞。
游酢:成语“程门立雪”的主角之一
游酢是游匹后裔中最为有名的人物,著名的成语“程门立雪”主角之一。
游酢,字定夫,学者尊称为廌(音zhì)山先生、广平先生,北宋著名学者、哲学家。
游酢少年时就聪慧过人,经书子集看过一遍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16岁后,他在族叔游复门下学习,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5年(1072),游酢到京城游学,拜见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颢对他大为赞赏。同年,程颢出任今河南扶沟县知县,举荐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那里,游酢得到程颢的指点,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4年(1081),游酢与杨时拜程颢为师。元丰5年(1082),游酢考中进士,出任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县尉。
游酢上任后,发现居然有积压了10年的案子没有判决。他调出卷宗,讯问当事人,分析案情,很快把案子给办结了,受到当地人的夸赞。
元祐元年(1086),游酢被召回朝廷,升任太学录(太学中掌管记录、缮写的官职)。因生活困难,游酢请求外放,出任河南府河清县(今河南孟津县)知县。
当时的河南府知府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的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他待游酢为国中贤士,只要遇到有疑难政事,总是找游酢商量。范纯仁后来转任颍昌府(府治在今河南许昌市)知府,举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
元祐8年(1093),范纯仁回朝出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
这一年,游酢和杨时一起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天,正是严冬中最为寒冷的一天,游酢与杨时是初次去拜见程颐。程颐当时正在家中闭目养神打瞌睡,他们两人一言不发,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
等了好半天,程颐终于睡醒了,看到门外的游酢和杨时,说了一句:“贤辈犹在此乎?”这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深达3尺。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成语的来历。游酢后人为纪念这个佳话,有的以“立雪”作为堂号,是为游姓中的立雪堂。
宋哲宗亲政后,罢免了范纯仁,游酢受到牵连,请求调离京都。绍圣3年(1096),游酢出任齐州判官。同年冬,因父亲游潜去世,游酢回家为父守孝。
游酢在家乡长坪廌山修建草堂,讲学著述,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元符2年(1099),游酢调任泉州签判。第二年,宋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一年后出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崇宁4年(1105)主管南京鸿庆宫,政和元年(1111)复任汉阳军知军。
此后,游酢又出任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濠州(今安徽凤阳县)知州。在任上,因下属官员违法,游酢受到牵连,宣和2年(1120)被罢官,游酢寓居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历阳镇)。宣和5年(1123),游酢病逝在寓所,终年71岁,谥号“文肃”。
程朱理学影响千年,在程朱之间,游酢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作为家长,游酢一生勤学不倦。他担心后世子孙不爱读书,花甲之年特意写下《诲子》一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廌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建阳游氏
出了游九言游九功两兄弟
南宋时,建阳游氏继续兴旺,出了游九言、游九功两兄弟。
游九言,初名九思,字诚之,号默斋,“以祖荫入仕”,进士出身,历任福建古田县县尉、江川绿事参军、沿海制司干官等,后因不巴结权相韩侂胄被罢官。
端平年间,游九言被特赠为龙图阁直学士,谥号“文靖”。
游九言曾在老家长坪讲学授徒,乡人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默斋先生。
“庆元党禁”时,朱熹的理学被视为“异端邪说”,游九言站出来为朱熹说公道话,在教学中继续颂扬理学。
游九功,字勉之,又字禹成,号受斋,游九言的弟弟,南宋末著名理学家。游九功积极抗金,立有战功,升任湖北转运判官兼鄂州知州,后官至刑部侍郎。游九功为官清政兼明,朝廷加封他为建阳开国男,死后谥号“庄简”,乡人称他为受斋先生。
陕西人游师雄
为北宋边境的安宁立下大功
北宋时,陕西的游姓人中出了一个名臣叫游师雄,京兆府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武功镇)人,著名将领、诗人、书法家。
治平元年(1064),游师雄考中进士,此后任职多为武职,在边境待的时间较长,颇有建树,为北宋边境安宁立下了大功。
绍 圣 2 年(1095),游师雄被任命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知府,不久晋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知州,领秦凤路马步军都总管加飞骑尉等职。
绍 圣 4 年(1097),游师雄调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知州,不久病故,终年60岁。游师雄死后,葬在老家,如今坟墓仍在。
游师雄在陕西任职期间,在元祐4年(1089)主持重刻了《昭陵六骏碑》,在唐太宗陵庙中塑造了六骏像;5年后的 绍 圣 元 年(1094),又刻制了《昭陵图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游师雄的儿子游曦,最初担任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知县。当时朝廷刚夺回燕山地区,但粮食都被金兵抢走了,燕山大饥。为支援燕山地区,附近州县征粮调运,游曦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由此升任河北转运使。
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岳池记者站陈海彬)日前,岳池县司法局白庙司法所在白庙镇组织开展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法治集中宣传活动,以加强法治宣...
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