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村以党建促治理、促和谐、促发展,让 环境美民风淳产业强

广安日报 2019-07-24 01:33 大字

□实习生 彭靖淇 岳池记者站 张凯

一座座崭新的房屋整齐排列、花开满园,一个个勤劳的村民忙碌劳作、栽花除草……日前,记者走进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一幅“天蓝、地绿、景美、人勤”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由于观念守旧、产业薄弱等因素,导致居住环境差、村民收入低、群众埋怨多,各项工作推进滞后。谈起郑家村的悄然蜕变,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方红告诉记者,得益于近年来该村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把一批讲党性、善管理、负责任、有思想的党员干部培养成“领头雁”,使村党支部真正发挥了维护农村稳定、帮助农民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党建促治理 让环境“美”起来

“只有把居住环境整治好,老百姓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刘方红感慨道。

近年来,郑家村抓住全县脱贫攻坚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让全村的住房、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破旧的土坯房不见了,泥泞的道路消失了,河道也畅通了。

硬环境“美”起来,但不少群众观念守旧、不良习惯多、卫生习惯差,一度成为村里治理的一大难题。

怎么办?“这就得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刘方红说,村支“两委”组织党员干部通过“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达成思想共识,做好环境卫生示范,让村民参观学习。同时,通过党员“一帮一带”等方式,帮助村民逐渐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增强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

为解决长效保洁难题,郑家村对村民生活垃圾实行“户收集、村转运、县处理”模式,聘请村民作为保洁员,对公共场所进行保洁,并定期将全村的生活垃圾转运至县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建好管好用好村级污水处理站,做到污水处理“零”直排;每月开展“文明星级家庭”评比活动,通过榜样示范,调动村民共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以党建促和谐 让民风“淳”起来

“李书记,你给我讲讲申请低保要什么条件,我符不符合?”7月15日,郑家村10组村民汪永数来到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向第一书记李世燕咨询申请低保事宜。

随后,李世燕请汪永数老人坐下,递上一杯热开水,耐心地向老人宣传低保相关政策,并告诉老人申请低保所要具备的条件,最后老人满意离开。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是我们做基层群众工作的准则。”李世燕说,给群众宣传并落实好党的政策,既要做到困难群众应享尽享国家帮扶政策,也要避免群众间的攀比心态出现;同时,还要及时调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让邻里和谐相处,和睦如一家人。

“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让民风淳起来,解民疑难、调解纠纷只是其中一部分工作。”李世燕说,更多还要发挥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开放村史馆、图书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等,引领村民了解村史、学习文化、制定村规民约等,讲郑家故事、评郑家好人、树郑家新风,选塑先进典型,带动更多的家庭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民风淳朴的倡导者,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

以党建促发展 让产业“强”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刘方红深谙强产业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性。

为此,郑家村村支“两委”紧盯全县打造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同时,大力推进以郑家村为核心的东邻西舍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先后建成了桃花岛、房车营地、东邻民俗园、缫丝馆等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村支“两委”还积极引进种植业主,建成千亩桃花岛、万亩藤椒园(郑家村占500亩)、优质珍稀苗木园、山体公园彩林带、猕猴桃基地、印象锦山中药材苗木种植示范园6大产业基地,已为村民解决就近务工2.3万人次,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同时,该村还创办村集体企业——郑家文化传媒公司,主要通过集体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和商业运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带动397户村民年均增收4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3.6万元。

“一雁高飞众雁随。”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郑家村村民纷纷开动脑筋,依托当地优势,要么创业,要么务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抓好党建“源头”,发展乡村振兴就能“水到渠成”“活水自来”。

新闻推荐

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支援革命

统战人士为党分忧解难合川县金子乡民代表主席王绍文,受陈伯纯的教育影响,在大起义前夕,将家里的5支枪送给游击队。1948年初,...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