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长乐镇苏家桥村大耍“火龙”,群众用特制的冷烟花,在指定位置喷向“火龙”,“火龙”在燃放的焰火和爆竹声里上下翻飞……长乐“火龙”烧起来 纳福迎祥祈丰年
●本报记者 汤鹏飞实习生 唐小刚
高坪区有一条“龙”,每逢元宵等传统节日,便会在长乐镇惊艳亮相,但因为各种原因沉寂多年。2月19日,在高坪区长乐镇苏家桥村,长乐“火龙”再次烧起来,点燃了人们的热情。
看演出放焰火 长乐“火龙”闹元宵
当天上午10时,“长乐火龙闹元宵”拉开序幕,当地居民早早来到现场,舞龙表演、金钱板演奏《贺龙》、歌舞表演、川北灯戏《拜新年》轮番上阵,现场观众不停叫好。下午,吃过吉祥坝坝宴后,不仅可以乘坐热气球俯瞰长乐,还有川剧高腔《数鱼》、金钱板演奏《赌二哥》、川北车灯调《两姐妹看妈》供游客欣赏,台上台下互动不断。
晚上6时,篝火晚会开始,现场群众围坐在一起包汤圆、吃汤圆,其乐融融。晚上7时30分“烧火龙”活动正式开始,在主办方的指导下,现场群众用特制的冷烟花,在指定位置参与“烧火龙”,将焰火喷向“火龙”,两条“火龙”在燃放的焰火和爆竹声里上下翻飞,舞龙者变换着舞步,引导着“火龙”追逐“龙宝”,围观的群众围着“火龙”,看这“龙争龙斗”,燃放焰火。在第一次“烧火龙”后,大家齐跳篝火锅庄舞,预祝“烧火龙”成功,随后“火龙”再次进场互动,舞龙结束后,开始“谢龙”仪式,将“火龙”蜷在一堆,龙头朝上,用火焚之,舞龙人们围着“火龙”起舞,以此纳福迎祥,共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终成功完成“烧火龙”仪式。
拜师学技巧 42岁村民舞“龙头”
42岁的长乐当地村民降重友参与了这次活动。元宵节当天,他早早地起了床,作为“火龙”的“龙头”之一,降重友责任重大。舞龙的精彩程度,其关键就在于“龙头”,耍得好,整条“龙”才能“活”起来。记者见到降重友时,他正在和队友们为晚上的舞龙做准备,精美的“龙头”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带领身后的“龙身”做出盘旋、翻腾、滚身等动作。半空中的“龙头”在长长“龙身”的映衬下,活灵活现。虽是练习,也引来不少村民围观、拍手叫好。
降重友22岁就拜当地老舞龙人为师,学习舞龙技巧,到现在已经20年。降重友说,他的父亲曾经就是舞“火龙”的,每逢父亲出龙,他都会跟着去看,舞龙人们个个赤膊上阵,带领着“火龙”走街串巷,大家用自制的烟火喷射,场面异常壮观。12岁那年,父亲给降重友送了一条“扎草龙”,虽然不大,但也需要5个小伙伴一起,才能让这条“草龙”起舞。
“‘烧龙’是舞火龙的一个主要环节。”降重友告诉记者,以前是由本地人用烟花喷到舞龙者的身上,或是“火龙”舞到哪户门前,那户人就燃放土制爆竹。如今为了安全,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走街串巷,喷射自制烟花了,而是更多地选择广场、河边这些空旷的场地,烟花也选择不会对人造成烧伤、灼伤的冷烟花,“虽然习俗逐渐变了,但是长乐的这条‘火龙’将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降重友说。
长乐“火龙” 自清代起就极负盛名
长乐这条“火龙”,也是有历史、有故事的,自清代开始就极负盛名。据《南充县志》记载,从清代开始,每逢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长乐场镇都要大耍龙灯(即龙舞)。参与龙舞的道具主要是“彩龙”、“火龙”和“水龙”三种,其中最有看头的当属“烧火龙”,据说最兴盛时,长乐有“火龙”11条之多,舞龙队伍有200余人,实为壮观。
据长乐镇上的老人介绍,在春节期间,长乐有“火龙”拜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扎龙”,就是由当地有经验的舞龙老艺人用竹子等制作“火龙”,正月初四由舞龙队员举起“火龙”挨家挨户拜年,将吉祥和喜庆带给大家,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四,是“火龙”的表演时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整个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结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烧火龙”是长乐镇过年的“重头戏”,不仅十里八乡的村民打着火把前来,就连附近蓬安、岳池等地都有人前来欣赏。围观的群众挤得人山人海,尖叫声和欢呼声不断。
据了解,长乐“火龙”一般为9至15节,均为单数,代表吉祥、喜庆。“火龙”的主骨架由竹条编制而成,“龙身”由白色的麻布制作,“龙鳞”用油漆绘制而成,“龙爪”用竹制的灯笼代替。2008年,长乐镇被命名为四川第二批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火龙之乡”。2013年春节期间,长乐“火龙”在高坪区安汉广场表演的盛况,被央视报道;2015年,高坪区舞起了38米的长乐“火龙”,再度亮相央视。
新闻推荐
■南充晚报记者何显飞实习生黄德中年男子郑托雨天驾驶电动三轮车,与前方一辆小车发生追尾,致使搭乘电三轮的郑托妻子被...
岳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