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峰:从“丑角”变身“编导”
曾晓峰在市艺术中心排练场。□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破晓红云》是攀枝花市原创戏曲作品,也是攀枝花市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的舞台作品,国家二级导演、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曾晓峰是该戏曲主创者之一。
11年前,曾晓峰从“丑角”变身“编导”,开始不断学习、探索,力求创作好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先后被评为攀枝花市首批“四个一批”文艺人才,攀枝花市第九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深入编导角色
1972年11月,曾晓峰出生于四川岳池,4岁随父母来到攀枝花。1984年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渡口班”,后到天津市艺术学校学习,主攻京剧表演专业“丑角”,1991年7月毕业返攀工作。
在表演的同时,曾晓峰对编导产生了兴趣,参加过几次省里组织的创作培训班,买了许多戏曲创作的书来看。2007年,曾晓峰开始尝试编导工作,导演了第一个作品京剧小戏《阴判》。该剧本由攀枝花市剧作家于映时创作,是一个荒诞小品。经过分析和沟通,作者将剧本修改为京剧小戏,这就有利于展现戏曲“歌舞演故事”的表现特性。在人物塑造上,借鉴传统戏《钟馗》的表演程式展现“判官”的舞台形象;在服饰上,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特点,对“小鬼”进行了“高帽、短打”的妆扮,并运用“丑行”的一些经典表演程式如“矮子步”“数板”来表现其活泼的人物性格。主要角色“钱财广”则以戏曲“花脸”行当为表演基础,用现代戏的妆扮和一些传统程式及技巧如“跪蹉步”“抢背”等来突出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经过不断修改,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京剧小戏。
此后,曾晓峰又陆续编导了《送宝贝》《今儿个真高兴》《走亲戚》《明年夏天去看海》等话剧小品。2015年,他又编导、主演了京剧小品《紧要关头》,尝试运用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塑造现代人物。他坚持戏曲“歌舞演故事”的特性,以京剧“丑行”为人物主要特征,借鉴《三岔口》中“夜斗”的表现方式表现人物,且唱念交融,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时代性。该剧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也增强了他在现代戏创作中的经验和信心。
2016年,曾晓峰参与创作了京剧小戏《破晓红云》。该戏以红军长征时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所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线索,围绕红军当时所处的困境、大无畏的英雄气魄、团结少数民族的诚挚、对人民的骨肉深情,诠释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群众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能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主题。曾晓峰和其他创作者一道,对作品立意、表现风格等不断修改和提高,以期达到满意的效果。2018年,该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得到扶持资金20万元。
深谙学无止境
时至今日,曾晓峰参与编导的作品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阴判》获得四川省第十一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优秀导演奖”;《明年夏天去看海》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优秀导演奖”;《紧要关头》获得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省第十五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优秀导演奖”,并入围全国第六届戏剧小品、小戏终选;《破晓红云》获得四川省第十六届戏剧小品、小戏“剧目三等奖”,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
回顾自己编导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曾晓峰说:“这些年来,我对戏曲编导工作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其一,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在当下依然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并将继续延续下去。其二,历代艺术家创造的完备的表演程式对编导来说,是一座五彩斑斓的宝库,它给我们塑造各种舞台形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借鉴。其三,戏曲编导是一个综合性的劳动,需要编导集合编剧、演员、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智慧,才可能出好作品。其四,戏曲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事物,需要编导把握时代脉搏,借鉴各种手段来实现创新和突破。”
曾晓峰还认为,通过参加各种赛事及活动,可以检验自己在编导领域学习、探索的结果。更为可贵的是,在各种高水平赛事上,可以集中观赏、学习各地同行们的优秀作品,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他说:“在资讯极度发达的今天,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的浅薄,但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激发了我对编导工作更大的兴趣和信心。我会继续学习和实践,在艺术的天空里飞得更高更远,为攀枝花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尽一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罗芮)11月10日,广安市接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群众信访件,反映“岳池县滨河东路外滩公馆小区楼下...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