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广安老城四十九条街
大美广安。本报记者张启富摄
萃屏公园旧景。
广元巷旧貌。
保持完好的考棚巷。
洗脚溪旧貌。
□李晓林
(接3月25日《川东周末》一版)
以路命名的10条街道
北仓路位于县城中心以北,东南走向。东临横街右侧,南始横街中段,西靠横街上段,北依北街背部。总长580米,宽9米,水泥路面,道路平坦光滑。因1949年前此街上头为官府粮食仓库,又地处城北,街道下面有众多溪流、暗沟,故称北仓沟。清光绪十二年(1859)定名北仓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历史名人或民族志士的名字命名,北仓路更名子惠路,后因县人蒲殿俊(蒲伯英)曾在此住家,又称伯英路,1952年改为北仓路,1966年改为人民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北仓路。北仓路的居民房屋多以砖混结构为主,高楼堂皇华丽,木结构平房为辅。北仓路街道两旁至今尚有百货、日杂、电器、餐饮、粮油、副食等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密集,来往车辆川流不息,系城北主干道。县人民礼堂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砖木结构2层楼房,建筑面积1626平方米,是广安县召开各种大型会议与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1970年开始,先后修建了县人大常委会、县武装部、县广播局等数十家单位办公用房,此后虽有大量外迁的,但广安区委等多家行政机关、小学和企事业单位至今仍驻北仓路。
萃屏路位于县城之西,东西走向,东起北仓路,南依萃屏公园,西至税务局,北临原浓洄镇的果丰村。全长640米,宽7米,水泥路面,从东到西均为陡坡,绿树成荫,两边水银路灯高挂,十分明亮。因在萃屏山下,因此取名萃屏路,属于1982年修建萃屏公园后修建的新街道,故此名沿用至今未改。街道房屋均为砖混结构与木架结构相结合,呈条点状聚落。1990年前,萃屏路驻有广安县(市)人民医院、萃屏楼宾馆、环保局、消防队、卫校等单位。目前萃屏路街道也已基本改造完毕,多数单位已经搬走。
百花路位于县城之西,东西走向,东起文凤街,南靠县农机厂,西至百花山,北临萃屏公园,全长178米,宽2—3米,石板路面,多以石梯层叠上坡,房屋为砖混结构与木架结构相结合,两边有小百货、日杂摊点。因位于百花山旁边,故名百花路。上世纪10—20年代定名百花山,1952年改为百花路,1966年2月改为前进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百花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萃屏公园多次进行扩建改造,城市进行拓展,目前百花路已不复存在。
安平路位于正街中段,系正街进入火神庙的通道,东南向北走向。东接环城南街,南邻正街,西接龙头街街房,北接正街街道,全长140米,宽3米,石板路面。一是为纪念县人、南宋资政大学士安丙,二是因火神庙乃全城粮食交易市场,遂取平安吉祥之意,故名安平路。清咸丰九年(1859)以前称米市街,或南丹宫前,清光绪十二年(1859)定名太平街,1946年改为安平街,1952年更名安平路,1966年10月改为红星市场,1972年2月恢复原名安平路。由于此处有古老的火神庙,又是农贸交易市场,所以小食店、豆花店、小酒馆十分兴旺。安平路口的酿造厂(老百姓称酱园厂)的各种酱菜特别出名。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但安平路的火神庙仍保留有部分古老建筑。如今此处的小食店、酒舍、茶馆等,由于价廉物美、味道可口,仍然生意兴隆,特别是豆花饭店更为红火。
环城北路位于县城之东北,南北走向。东临渠江、南连环城东路,西靠北街,北接渠江北路。总长425米,宽10米,水泥路面,道路平坦。因环绕县城北面而得名。1926年9月,成立广安县马路局,由县知事汪泳龙兼任局长,动工修建广安至岳池、广安至罗渡、广安至花园马路,由于马路必须从县城穿城而过,广安驻军师长罗泽洲、知事汪泳龙命拆除县城的城垣、城门及楼台,相继拓宽新南街、正街、大东街、小东街、北街等街道,两边房屋各退后1-2米。环城北路可通往广门至岳池,广安至花园,广安至花桥,广安经罗渡至重庆,后成为川鄂公路的重要路段。1927年马路建成时定名为环城马路,1946年更名为环城北路,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改为东风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环城北路。该路段的居民房屋多以砖混结构为主,木结构平房为辅,西有石壁城墙。驻有县建筑公司、建司、渠江沙砖厂等单位。川鄂公路改道后,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城市不得扩大,目前环城北路已成为市内交通路段。
环城东路位于县城以东,东西走向。东临渠江、南通环城南街,西接老南街,北连环城北路。总长37米,宽8米,水泥路面。东边有水银路灯,西边靠古城墙。因环绕县城东面而得名。环城东路1927年建成后定名环城马路,1946年更名为环城东路,1966年10月改为东风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环城东路。街道两旁居民房屋均为木结构平房。环城东路是通往岳池、南充、成都和重庆的主要交通干道,车流量极大。旧城改造后,环城东路已不复存在。
环城西路建成于1927年,位于县城中心以西,东西走向。东起新南门,南与文庙沟相邻,西接文凤街小西门,北连看守所。总长296米,宽7米,碎石路面,西高东低,坡度约20度。因环绕县城西面而得名。马路建成后定名环城西路,1966年10月改为胜利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环城西路。旧城改造后此路成为市内交通地段。
安全路位于新南街与州坡之间,东南走向,东靠酱园厂,南起新南门,西临看守所高墙,北抵州坡,全长158米,宽4米,石板路面,两边房屋均为木架结构。因此街位于过去广安州县衙门的坡下,有安全可靠之意,清咸丰九年(1859)前定名仁寿街,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十字街,后复名仁寿街,又称十殿街。又因旧时坡上有城隍庙,庙内有10座供奉神像的神殿,因此民国年间也称神殿街。194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斗士伍安全而命名为安全路,1966年10月改为革命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安全路。旧城改造后,安全路已不复存在。
广门路老百姓俗称高岩,位于县城西南,东西走向,东起高岩,西抵中桥路,南靠老街,北临象鼻沟。全长320米,路宽10米,碎石路面,干道分机动车和人行道。因是通往广门铺大丫口至岳池、南充、成都之出城唯一干道,故名广门路。马路建成后定名广罗路,又称南门洗脚溪,1952年改为广门路,1966年10月改为胜利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广门路。广门路沿高岩自下而上,1980年之前,由于坡陡路险,又经常被水毁,加之最窄处大货车不能汇车,所以拥堵特别严重。广门路经过多次改造,降坡拓宽、改弯取直,方成为目前的宽阔大道。
青年路位于县城以北的北门口,与北街、洗脚溪相连。始建于清晚期,后称北门口,1950年后定名青年路,街道极短,全长仅有20米,宽为8米。1952年定名青年路,1966年12月改为革新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青年路。上世纪90年代,青年路全部拆除重建,目前此街及街名均不复存在。
以巷命名的9条街道
望渠巷亦名水巷子,位于县城之东,东西走向,东连环城东路,南邻东门街,西接小东街,北靠打纸巷,全长76米,宽4米。石板路面,平坦光滑,两旁房屋均为木架结构,尚整齐有序,系原北街居委会部分居民住地,是历来贫民宅区之一。因1949年前以到渠江挑水卖为生者必从这里出入,又因此巷可举目眺望渠江,故名望渠巷。清咸丰九年(1859)之前未曾列名,光绪十二年(1886)定名打钱街,又称天上宫左。后改名水巷子,1952年定名望渠巷,1966年改为红光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望渠巷。老百姓至今多称水巷子,是县城中与考棚巷一样保存较为完好的旧巷旧街。如今此巷的茶舍酒肆不分天晴下雨,生意兴隆,光顾的大多是一些退休老人或闲散人员。
洗脚溪巷位于县城中心之北,东西走向,东连渠江北路,南靠县政府招待所,西通九石坎,北临木材站车场,全长118米,宽4米,石板路面,比较平坦光滑,两旁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砖混楼房为辅,系原盐井街居委会部分居民住地。由于此巷西头是玉皇观山下的一条小溪,溪水流量较大而且十分清澈,进城路人常在此洗脚换鞋,故名洗脚溪。洗脚溪巷建于清光绪年间,定名洗脚溪后,此名一直沿用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66年改为上游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洗脚溪巷。2000年前,洗脚溪片区进行了全面改造,老街老房以及洗脚溪不复存在。
九石坎巷位于县城之北,即原浓洄镇的北部,紧靠南充至前锋公路,是原界坡村的中心地带。东西走向,东通洗脚溪,南至教场村,西到界坡村(谏议坡),北连“杀人碑”,全长约500米,宽2—3米,石板路面,多陡坡,尤其以洗脚溪上一段坡度最大。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砖混楼房为辅,系原盐井街居委会部分居民住地。1949年前,因为此处路旁立有九根高石柱,又因坡陡多坎,所以人们便称此地为九石坎。清代晚期在这里修建了居民住房和店铺,成为一条小巷,故名九石坎巷。因此处是宋徽宗时期左正言(即谏议官)张廷坚故地,1946年遂更名为谏议大路,1952年又称谏议坡。1966年改为上游路,1972年恢复原名九石坎巷。2010年前后,九石坎巷在城区扩建中已全部改造,在今广安二中一带。
广元巷位于城区西南,南北走向,东临文庙沟,南始于西南山庄,西靠无名小山,北至文凤街,全长450米,宽3米,房屋为砖混结构与木架结构相结合,主要是文庙沟的居民住地。因1949年前此处是书院住地,故称广元巷。后定名广元号,1952年改名广元巷,1966年改为前进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广元巷。1990年,广元巷共有住宅房屋55幢,近4万平方米。目前,广元巷的居民房屋已被改造,老街及街名不复存在。
吉祥巷位于城区之南,南北走向,东始航管站,西至新平路中段,全长26米,宽2.5米,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系新平路居委部分居民住地。因明清时期此地建有王爷庙,官府人员以及普通百姓常到庙里祈福求祥,故名吉祥巷。后将此处定名为吉祥巷,老百姓称这里为王爷庙街,1946年更名为吉安巷,1952年又改为吉祥街,1966年改为四新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吉祥巷。2010年后,城北新南门片区进行旧城改造,吉祥巷全部拆除,按照统一规划实施建设,吉祥巷老街与街名均不复存在。
许家巷位于城区之南,东西走向,东始新平路中段,西接老街,全长125米,宽4米,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系新平路居委和老街居委部分居民住地。因1949年前这里多为姓许的人居住,故名许家巷。后对街道统一命名时将此处定名为许家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66年改为光明沟,1972年2月恢复原名许家巷。2010年后,城北新南门片区进行旧城改造,许家巷也全部拆除,许家巷老街与街名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打纸巷位于县城之东,东西走向,东起环城北路,南靠望渠巷,西至暗桥,北与北街相连,全长62米,宽4米,有三分之一为石板路,其余是泥土路面,较平坦。房屋全系木架结构,排列整齐有序。因1949年前此巷居民多以“打纸钱”(学名为冥币)为业,故称打纸巷。此后对街道统一命名时将此处定名为打纸巷,1966年改为红光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打纸巷。1990年代初,修建麻柳湾农贸市场,打纸巷被全部拆除,打纸巷昔日打纸的叮当声和那上百年的熟悉街名,从此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正祥巷位于环城南街中段,直通河坝猪市,东西走向,全长50米,宽1.5米,系泥土路面,多坑洼,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又是到生猪市场的捷径之路,猪屎尿遍地,臭气难闻。因逢场天牵猪赶羊到河坝牲畜市场交易必经此巷,故取“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之意为正祥巷。后定名正祥巷,此名一直沿用,1966年改为东风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正祥巷。两边房屋全系木架结构,两边板车排列,照明条件极差,是历来贫民宅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正祥巷全部拆除,并入城区统一建设,目前正祥巷街道与街名均不复存在。
考棚巷位于县城西北,南连横街(人民路)、厚街,北接北仓路,全长263米,宽1.5—3米。石板路面,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时,参加考试人员必须经过此处,常有人在此搭棚摆摊,供考试人员喝茶休息用餐,故称考棚巷。清咸丰九年(1859)前这里就定名为考棚巷,此名沿用到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城大部分街道统一以人物名字命名,考棚巷被更名为有仪路。1952年再次改为考棚巷,1966年因此处是县政府所在地,遂改名为红旗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考棚巷。考棚巷除进区政府大门左侧一段改成车道外,大部分地段仍保留原貌,与望渠巷一样成为为数不多的还具有旧城味道的老街巷之一。
以沟命名的3条街道
文庙沟位于县城中心以南,西南偏东走向,东临环城东路,南抵新南门,西接柑子园面厂,北依看守所。全长314米,宽5米,石板与泥土路面相结合。河沟与路时而交叉,时而平行,古有小桥三座,木架结构房屋为主。渠江涨水,淹至文庙岩边,可划竹筏或小渔船。因沟的上端古时建有文昌庙,故名文庙沟。文庙沟形成于清中晚期,后定名为文昌沟,直到1952年才更名为文庙沟。1966年改为前进路,1972年恢复原名文庙沟。文庙沟的房屋虽陆续改造,但目前仍属待改造的棚户区。
象鼻沟又名象皮沟、柑子园或柑子园沟。位于县城中心之南,东西走向,东起新南门,南依车站街,西通慈竹湾,北靠西南山庄,全长640米,宽2—4米,泥土路面。因此沟地形酷似大象鼻子,故名。形成于清晚期,后定名为象鼻沟。1952年对街道普查命名时,因沟的两旁柑子树林立,又名柑子园。1966年改为建设沟,1972年2月恢复原名象鼻沟。象鼻沟房屋虽多次改造,但目前亦属于待改造的棚户区之一。
化龙沟位于县城以南,南北走向,东临新平路,南起化龙桥,西靠老街,北至许家巷。全长179米,宽3米,均为石板路面,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此沟形成于清中晚期,由于此沟幽深狭长,渠江涨水时在此形成回水沱,所以常有被淹死的牲畜以及人的尸体浮至化龙桥下,给人以恐惧感,因此此处原名叫落魂沟。因为不吉利,后对街道命名时定名为化龙沟,一直沿用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66年改为光明沟,1972年2月恢复原名化龙沟。1990年新南门片区旧城改造时,化龙沟街道全部拆除统一建成新街道。化龙沟街道从此消失,化龙沟成为地下水道,化龙桥也被埋在街道之下。
以桥命名的两条街道
一道桥街位于县城北门外,横跨洗脚溪沟下游。1927年,广安县知事汪泳龙兼任马路局长时,为修建花园马路,在此架起长18米、宽8米的木桥,以维持通车,是广安县城的第一道木桥。1932年,为修建川鄂公路,欲将此桥改成石拱桥,石工们深挖至4米,仍不见基底,害怕建不成石桥,遂偷偷逃匿。后经商议,公开招标,万县的石工中标承建。他们以深打木桩作为基础,用条石垒砌桥墩,将桥分为三个桥孔,每孔跨度为7米,整桥长度为40米,可以负荷20吨载重车通行。石桥竣工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正驻防广安,于是亲笔题写了“广安第一桥”,由工匠们刻于石拱上侧。一道桥地段,后定名为北门口,1952年对街道普查统一命名时定名为一道桥,1966年12月改名为革新路,1972年2月恢复原名一道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政府将北门口至四九滩到城北岔马路段进行拓宽改造,街道扩至28米宽,是时年县城内最宽的一条出城通道。1990年后,北门口至岔马路统称为渠江北路,一道桥街名不复存在。
二道桥街位于北门外,横跨丰家河沟下游,与一道桥相距约100米。后修建花园马路时,架成第二道木桥,长25米,宽8米。1932年修建川鄂公路时,建成三孔石拱桥。现渠江北路与建设路交汇处,桥下溪沟的上游后来筑坝建了北辰湖。该桥系规模较大的三孔石拱桥,每孔跨径8米,长约70米,宽约7米,高约9米,可负荷20吨载重车通行。杨森题书的“广安第二桥”刻于石拱上侧。后定名青龙嘴,1952年定名二道桥,1966年12月改为革新路,1972年2月复名二道桥,1990年后统称渠江北路。广安唯一的老体育场坐落在二道桥旁。老百姓称体育场为北门大操坝,是县城体育赛事、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群众集会等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二道桥当时也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如今的城北体育场除保留一个篮球场外,其余场所均为休闲娱乐场地。
除上述49条街以外,还有渠江对岸的奎阁新街。奎阁新街位于渠江东岸环江半岛的白鹤山奎阁之下,街长300多米,宽3米,至今保存尚好。奎阁新街建于清晚期,街房均为穿木结构一至二层,青瓦屋面。1980年后,部分街房改造成砖木、砖混结构楼房。奎阁新街白鹤山上的奎阁,始建于明清时期,原址在县城之西文庙侧边的山梁子上,亦称奎星阁、魁星阁。清光绪十五年(1889)迁至县城以东渠江岸上的白鹤山上,因年久失修,1972年毁于一场狂风之中。1992年重建奎阁,共七层,高27,3米。奎阁新街旁还建有文笔星塔。至1990年,奎阁新街驻有广安曲酒厂、广安县蚕种场等单位,其余均为居民住房。 (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斌梅丽记者雍剑波)3月28日,广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郑治赴岳池县九龙镇高垭口村、双鄢乡保全寺村专题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督导检查联系村脱贫攻坚相关情况。岳池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滕明...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